【出處】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管子·心術下》
【釋義】
以和善之氣待人,就會關係融洽,親如兄弟;對人惡聲惡氣,就會導致戰爭。
【故事】
前659年,深受晉獻公寵愛的驪姬預謀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陷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迫上吊自盡。後來,驪姬又誣陷晉獻公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於是四十多歲的重耳逃到了蒲城,開始了逃亡之旅。
重耳在逃亡過程中路過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長得連在一起,就想看看他的裸體。曹國大夫僖負羈認為不妥,加以勸諫,但曹共公不予理會。於是在重耳洗澡時,曹共公在簾子外麵偷看。
僖負羈的妻子對丈夫說:“我看晉國公子的隨從人員,足以擔當治國的大任。如果讓他們輔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晉國當國君。回到晉國當國君後,一定能在諸侯中稱霸。在諸侯中稱霸後討伐對他無禮的國家,曹國恐怕就是頭一個。你為什麼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對他與曹君不同呢?”於是僖負羈就給重耳送去了一盤飯,在飯中藏了一塊寶玉。重耳接受了飯食,將寶玉退還了。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繼位後,因為曹共公對自己的無禮之舉,派兵攻打曹國,俘虜曹共公。但他命令軍隊不準進入僖負羈家族所居住的院子。
【啟示】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對當今的社交活動、公共關係和人際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人總是在相互交往中生存和發展的,相互尊重是人際交往中的要義。尊重別人,就不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別人,不要把自己不願接受的東西硬讓別人接受。說話辦事不注意場合,不區分對象,不講究禮貌,不管別人樂意不樂意聽、能不能接受,往往就會造成不良後果。一個有教養的青年人應該學著寬厚待人,和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