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已深秋,凜冬將至。已是傍晚,天色很快暗了下來,兩行街燈亮起。大風卷攜著落葉在街道遊蕩,調戲著行人。路邊的紅薯攤散發著暖人的香氣,幾個衣著時尚的女生正圍著挑選。他走進小攤旁的一家過橋米線。
“老板,中份,微辣,加魚豆腐,肥牛。”說完他找了個靠牆的座位坐下。店裏的電視正放著時政新聞,嘉賓和主持人討論著我國軍事裝備最新發展。雖說剛到飯點,店裏已經坐了不少人了。
不一會兒,米線就做好端了上來。和火鍋一樣暖心暖胃,又不用擔心一個人吃尷尬,這種天氣吃米線再合適不過。米線筋道,口感細膩。湯鮮而不鹹,辣而不火。再輔以生菜,鵪鶉蛋,香菇,豆芽等配菜,這一鍋米線實在豐富美味。每次來他總能吃得很滿足,若不是肚子實在撐不下,這鍋湯怕是都能喝光。能夠好好吃一頓,實在是人生為數不多的幸福之一。
走上大街,冷風迎麵。剛剛在店裏吃麵出了陣輕汗,此刻雖然外套搭在手上,也不覺冷。按著周五的慣例,吃完飯該去公園裏散個步,然後回家洗衣服。不過想起上次買的書快看完了,他決定今晚去趟書店,走過去剛好消消食。
偉大的思想都是有毒的,要麼它把你毒死,毒不死你,你受益。正是這毒性,使曆代統治者對它們或燒或禁,也是這樣毒性,讓人有癡有狂。據說20世紀50年代,經常在自殺的青少年口袋裏翻出塞林格的《麥田》。而在兩次大戰期間,德國的年輕人中有這樣的流行——戰前讀尼采,戰後讀老子。最近似乎尼采的書又熱了起來。
想著這些與書關的趣事,沒覺多久,就到了書店門前。他推開門,走進語風書店——這個城市裏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
入門正對前台,前台上放著醒目的提示牌——入內須知:
1、書籍區禁止使用手機、相機等電子設備,如有攜帶,請寄存前台
2、書籍區禁止高聲交談
3、店內禁止吸煙
注:讀完店規如覺不邊,歡迎下次光臨
兩扇門如同兩個衛士把車馬聲囂拒之門外,取而代之的是紙頁摩挲的聲音。休息區沙發上坐著個女孩,背著書包,想來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像是剛來,像是要走,像是在等人。前台收銀員正和一位白領模樣的女子解釋電櫃,女子臉有慍色,聲稱不隨身帶著手機很可能錯過重要消息,所以拒絕將手機存放前台。他笑著搖了搖頭,將手機和包存入前台,走向書籍區。
實木大長桌旁幾乎坐滿讀客,中年讀者居多,青年人次之。他也開始自己的尋寶遊戲——找一本好書不是件易事。尋礦的樂趣很多時候不亞於采礦——想想那發現礦藏瞬間的喜悅。
他在書架間徜徉,靠色彩和氣味挑選所愛。英語裏有句諺語--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直譯即不要以貌取書,意指不要隻通過事物的外在特征判斷事物。其實就經驗說來,以貌取書往往不錯。一本封麵經過精心設計、紙質良好的書,它的內容一般也不會太差。他也曾不止一次光顧地攤和舊書店,練就了以氣味辨別正版和盜版。包裝,氣味,紙張,排版,這些外在暗示了書的內在。目光掃視數遍,他從書架抽出一本詩集,作者是波斯的歐瑪爾·海亞姆。
正欲打開書瀏覽,有人從背後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輕聲叫了自己的名字——“林一默”。他回頭一看,卻是個姑娘。身著白色羊毛衫,黑色呢大衣,牛仔褲,正衝著自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