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第三章 此去山險路途多(1 / 2)

長於佛門始終無法號的蘇寒山已數日不曾修持。

不誦經,不齋戒,不暮鼓,不晨鍾。

六日前,從太子爺李天下口中聽聞蘇唐使者已於半月前過潯陽,不日會抵達姑蘇麵呈陛下關牒,到時蘇寒山就會隨著帝國使者北上而踏歸程。

桃花遍灑的山寺,他留戀不舍。

“師父,徒兒已將米缸注滿了,刮風下雨時您照看著,潮濕的時候會發黴生蟲。煮粥時別兌太多的水,也別兌太少,要根據生米的量適度兌水。煮白米飯時就要少兌些水了……”

“劈好的木柴堆放在柴房,應該夠兩月之用。兩月後,您可要記得自己劈柴,可不能把後山那些桃樹砍做柴用。”

“徒兒蒸了兩籠屜的饅頭,還有青白菜都洗摘完放在廚案。有些蟲眼的爛葉在竹籃裏,可以留給後山野豬吃。”

“每月月初,國寺會派遣僧眾送來油鹽醬醋。徒兒已告知他們,尋不到您時就在廚房用木柴堆個十字標記以示他們來過……”

“……”

木簪綰青絲的蘇寒山捋起袖管,站在那位趴在草叢鬥蛐蛐兒的黃衣和尚身後及其不放心地叮嚀囑咐著。

許久過後,看了看日頭,蘇寒山擦擦臉頰,沉思好一會兒確定沒有遺漏的事情。望著那道背影,清澈的眼眸不知不覺泛起些許漣漪。

蘇寒山雙膝跪地,重重的叩了三首,算作辭別!

與師父辭別,與滿山桃花辭別,與一十五年過往記憶辭別!

蘇寒山簡單收拾包袱。

山寺生活衣食無憂,除幾件幹淨換洗的衣物便隻有一部自幼伴讀的《佛珠解語》。眉心孕養元神的十七顆佛骨念珠銘刻著佛門曆代賢者坐化所留的畢生佛法修為,晦澀高深。而這部《佛珠解語》便是十七顆佛骨之上銘紋的解說。蘇寒山日夜習讀,十數年來也不過看了小半,還是將懂未懂的樣子。

清掃完房間,整疊好被褥,蘇寒山最後瞧了眼熟悉的地方,便背上包袱,輕輕掩上房門。

……

唐景佑皇帝派往南朝護送九皇子歸途的使者顧長亭出身天策府,久經沙場戰陣的他擅使秋塘刀,是用鮮血屍骨堆疊出的武道三重大師境界的修為。

這位甲胄不離身二十出頭英姿不凡的年輕將軍腰按秋塘刀,牽著良駒,率精挑細選而出的親信部下三十二騎,桃花山寺下整裝待發。

一身青衫,蘇寒山迎著漫天桃花下山而來。

顧長亭按著腰間刀望去。

雖為蘇唐朝中大將軍顧惜刀親侄兒,顧長亭卻極少對朝中諸事產生興趣,一門心思都在軍中刀上。此番若不是大將軍力薦,皇帝陛下聖旨欽點指派,他可不願領此枯燥無味的差事。

想起臨行前大將軍叮嚀囑咐與凝重神色,顧長亭一雙精神內斂的眸子在那襲青衫上不由打量起來。

“不過是天生體弱的小皇子,南朝一住十五年。不聞蘇唐事,未有寸功勳,難不成還有動搖文韜武略滿朝公認的七皇子未來東宮之尊的能力?”

顧長亭暗自苦笑搖頭,心道自己多慮。

摒除雜念,顧長亭大步向前:“顧長亭拜見九皇子殿下。”

身後三十二精騎紛紛跪落:“參見殿下!”

桃花山寺一十五年與南朝太子爺李天下私交甚好的蘇寒山對如此大禮雖有拘束,卻也見過不少類似場麵。

腦中浮現李天下受此參拜時的情形舉止,蘇寒山依葫蘆畫瓢:“顧將軍請起。”

“謝殿下!”

“有勞顧將軍及諸位了。”並未學會朝堂禮數或江湖抱拳的蘇寒山單掌為禮。

“份內之事,豈敢言累!臣定當安然護送九皇子殿下回宮……”顧長亭抱拳低首。

蘇寒山點頭,不再多言。

他抬目望去,見裝備精良的衛隊中有輛並不起眼的馬車。

馬車漆黑,與太子爺李天下專屬奢華的那輛相比天差地別。不過從蘇寒山的角度望去,倒是頗為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