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到底怎麼了?”時常聽到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老人越活越孤單,而處在這兩者其中的年輕人越活越累。
年輕人為了家庭的物質生活能越來越好,常年在外工作賺錢,一年難得回家幾次,更別說能時常給予老人或孩子的陪伴與關心了。可是,優渥的物質生活真的是老人或孩子想要的嗎?而年輕人在外掙錢目的就隻是為了保障家中孩子或老父母親的物質生活嗎?
如果你看到過空蕩蕩的大屋隻留下越來越多的生活費,一個不知世事,在正需要人關心的年齡渴盼父母回家,噓寒問暖的眼神;如果你聽到過那些有孩子的熱鬧漸漸轉化成隻能聽到自己回聲的孤寂,每日守在電話前也難有問候的落寞老人,在村頭的大樹下低聲呼喚你回家的念想。你就會明白,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親情常常是這樣被物質錯位。
家人最需要的不是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是親情的溫暖。因為一個人能獲得的物質,可以享受的物質都是有限的,隻有親情給予的溫暖才是最窩心的。
對於家人而言,一通平常關心的電話比轉賬生活費的提醒打來的電話寶貴;一件廉價的棉襖比一遝人民幣暖心;一次回家的短暫停留比存折上多零的數字可欣。
親人比物質重要,巴菲特也常常這樣說。
他作為享譽國際的伯克希爾公司的掌門人,需要忙碌的實在太多,讓他有一種“為什麼一天不是48小時,而是24小時之感”。即使如此,他也從來不會因為工作而忘記家中的妻子與兒女。
他會推掉那些他認為不必要的餐會活動,常常回家陪子女與妻子吃飯。在他的三個子女成長過程中,他總是會放下自己手中分分鍾千萬差額的生意來陪自己的女子複習功課,更是時刻關注自己愛人蘇珊的事業,為她的作為搖旗呐喊,給予其鼓勵。
在巴菲特的家中,一直都灌輸著這樣一種觀念,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都是平等的,都依附於這樣家庭存在,而不是讓家庭去依附於個人。不管誰在外麵有多風光,可是回到家中就都是父母與子女、兄弟與姐妹的關係。
所以,巴菲特的三個子女中沒有任何人會炫耀自己是世界首富的子女,更沒有人為了爭奪財產而鬧得親人不和。
巴菲特的經曆更是告訴了我們,掙再多的錢也是為了親人快樂,可親人的快樂不一定需要很多錢來獲得,所以,又何必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看過一部製片非常細膩的微電影《來信》,講述的是一個孤寡老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老人顯得睿智、儒雅,年輕時應是風流倜儻,可老年生活卻因為老伴過早離開,養育的一兒一女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業而常年無暇顧及顯得非常孤單。
當被醫生再一次催促他,他的肝癌要進行化療,需要住院的時候,他考慮到沒人照顧,會給子女惹來麻煩,就選擇了在過世老伴生日的那天了結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