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於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高中時,我在市裏的一所中等學校就讀,因開學考試失利,高一被分到了普通班。班上人的成績在年級排名中大多落後,我還算名列前茅者,這讓我有一種鶴立雞群之感。我很努力的學習,也很希望自己能學得更好。平時,都會與班上幾位成績較好的同學一起讀書,可相對於年級中排名靠前的同學,我的成績還是十分落後,這總讓我有一種力不從心之感。
高二再舉行分班考試的時候,我有幸被列入重點班級,也就是學校尖子生聚集的地方,讓我更為高興的是,與我同宿舍的女生是年級中數一數二的人物。
剛開始並沒有感覺有什麼好處,反而覺得身在知識積累都比較牢固的學生班級裏,學習起來有點吃力,甚至從來不敢與同寢室的女生同座,強烈的自卑感襲擊而來。直到有一天,我為了一道數學題目絞盡腦汁熬到了晚上兩點還沒有任何頭緒,同寢的女生見了便主動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於是我便向她請教。她看了以後,在半個小時內就列舉了三種解決的辦法,讓我豁然開朗。
從此,我常常向她請教學習上的問題,每每都被她那種發散性的思維,創造性的能力所折服。漸漸地,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本來以為她的學習成績那麼好歸功於死記硬背的方法,後來才發現她是一個思維非常活躍的人,她將學習看做是一種娛樂。
比如一般同學記英語單詞都是通過讀或寫的方法來背記,可她從來不會,她喜歡將英語單詞的同音與周邊的各個事物聯係起來,形成一種看到某種東西就聯想到某個單詞的思維模式。
我們常常比賽誰發現解題的方法多,輸的人就要受到懲罰。然後在結束比賽後,某個說笑的瞬間,她會突然在提出一個關於老師在上課時說到過的問題,最開始我還會措手不及,慢慢的,我也養成了這種習慣。
不知覺中,我感覺到我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期末考試我竟然進入了年級前十……時日至今,我都非常感謝這位朋友,她創造性的思維深深影響了我的讀書生涯,讓我成為了一個不那麼刻板的人。
後來畢業工作,我更是傾心於與有創造力的人一起工作。對於生活,我一直都認同“它可以朝著你想要的方式發展”的觀點,也就是說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生活,但其中關鍵在於你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2010年,巴菲特接受了“關於給年輕人忠告”的采訪,采訪中主持人問了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