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從“朋友”中挑出真朋友(1 / 2)

提到朋友,想必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或深或淺的動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除去“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血濃於水的親情,就隻有這種感情融合於生活的各個細節之中。

它就像口渴之時遞過來的一杯水,像寒冷之中燃起的一簇火,存在得平淡到不漏痕跡。可是,這對於離不開社會群體生活的我們來說,是那麼不可缺失。

而對於朋友的定義,較之來說,古人是十分講究的。在古漢語中,“朋友”一詞分開而譯,“朋”為同師,即同出師門的人,“友”為同誌即誌同道合的人。

到了現在,朋友的稱呼使用廣泛,並沒有什麼界限,不管男女老少,不管見過幾次麵,不管可以談話到什麼程度,也不管是不是互利之交,隻要能談得來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朋友。

特別是現今社會,職場如戰場,要升遷升職,爭取更好的發展平台都免不了找人推薦,人來客往,酒食地獄,虛文浮禮之中為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更是會將“都是朋友”“朋友辦事放心”“還是朋友好”等等類似的句子常掛在嘴邊。說多了,很多人就會真覺得自己的朋友一抓一大把。

殊不知,兩個人相處要成為真正的朋友需要一個相逢、相識到相知的過程,而這樣的精力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所以各人的真朋友都是鮮少的。

像巴菲特常年在濟濟一堂的投資領域活動的人也說,自己的好朋友也隻有六位,三男三女,這些人都是可以撇開財富、身價、地位還能交心的人。

而關於如何在朋友中找出“真朋友”,巴菲特則說起了自己在奧馬哈認識的一個80歲的老婦人。這個波蘭籍的猶太人是巴菲特的好朋友之一。她曾經因為戰亂,全家人一起被趕進集中營,有人不幸死在了裏麵。

她對巴菲特說過,她交朋友會很慢,因為當她看著一個人時,腦海深處就會想,這個人會把我藏起來嗎?

要知道,在集中營中能將自己藏起來的人一定是那個最希望你過得好的人。巴菲特極其讚成這個觀點。他認為真正的朋友是在苦難之中願意付出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求得對方安寧的人。一個人如果到了60或者70歲,能擁有很多人會把你藏起來,那麼你就成功了。

反之,在你需要躲起來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把你藏起來,無論是多麼富有,有多少榮譽或學位都是失敗的。

可見,能在朋友中找到“真朋友”在人生中是難能可貴的。這其中,利益與患難就是最好的試金石,凡是泛泛之交在其麵前都會撕裂嘴臉,變得猙獰。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是在讀書那會兒的乒乓球友,每天一起放學一起回家,高中來往較多,可是大學畢業後就聯係得很少了。

他靠著做房地產投資又買房又買車,聽說日子過得還不錯。可上個月他告訴我說,他在投資合建一個樓盤時,因為中間包工頭卷走了一部分的工程錢,導致前期投入的資金泡湯,但為了把樓盤做下去必須再出錢以減少損失。他的現錢不多,不得不找人借錢來解燃眉之急,以保證順利開盤,所以他要向我借錢。

當時接完電話之後,我很納悶,也很遲疑,不明白這個與我這些年來交情淺淡的朋友為什麼會想到找我借錢,而我也不知道該不該借,於是,我告訴我有事待會再回給他。

良久,我決定把這錢借給他,一方麵這位故人給我印象一直不錯,另一方麵這些錢在我的可以損失範圍內。

前幾天他就聯係到我,把錢還給了我,並請我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