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不是同我一樣,平時用電腦,習慣了將網上看到的有用的信息都儲存起來,但由於想省去找盤的麻煩,就隨意存放。久而久之,電腦裏的信息量越來越多,很多保存過長的信息內容就會被遺忘,亦或有印象的也找不到儲存在了哪裏,這期間更是少有閑暇時光進行大量清理。直至一天在實際運用中需要那些信息的時候又不得不去網絡上重新搜索,這個時候,才後悔自己為什麼當初在儲存的時候沒有放在一個適合的文件夾裏?或者,在有空的時候把電腦中的信息理順理順呢?這樣做,不僅浪費了重複尋找信息將其儲存下來的時間,又容易錯過最好最實用的信息。
電腦似人腦,電腦如此,人腦更是如此。實際上,人腦是一張比電腦更強大的信息網,而人的生活就是依靠大腦信息分類、整合後傳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可見,一個人頭腦中的信息儲存狀態對其人生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
一個頭腦中信息量少,信息內容又雜亂無章的人在遭遇任何事情,與任何人交往的時候,都會因頭腦中信息的匱乏而在表述思維上顯得毫無邏輯,恍然無措;而一個頭腦中建立了文件夾,對任何信息都有總結歸類的人在碰到任何事情,與任何交往時都能及時作出最好的反應,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且淡定從容,不急不躁。就比如現在有一個國際金融危機波及,某省區物價上漲、原材料持續漲價的狀況出現。
頭腦中沒有各類信息文件夾存在的人隻會感歎時下不景氣,惆悵生意難做,更是會停止手中計劃的材料加工,以保證自己不虧損等等消極的應對方法。他們不會想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隻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周期,其決定的衰退總是一時的,國家和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向好的基本麵發展一定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而巴菲特能在證券市場中買賣做到又快、有準,與其建有無數不同類別的文件夾頭腦是分不開的。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朋友在與巴菲特談到一個一定程度上的績優企業時,巴菲特就會在第一時間理清楚該公司生產什麼產品或提供什麼服務,規模有多大,做了什麼事,有什麼獨特之處,會計記錄做得好不好,目前盈利值約為多少等等。由此,再有依有據地讚同或反對朋友對該企業的觀點。
在決定要不要注資或收購一個公司的時候,巴菲特會在他已經建立好的對該公司研究分析的文件夾之上,用30秒的時間來估算出以目前的情況該公司要多久才能出現營業額的回升,至少有幾年內營業額的大增持。用19秒的時間思量這個價格與其公司的實質價值相比差距多少,此時買入劃不劃算。然後在第50秒的時候做出決策,決定支持或是不支持該公司。
巴菲特認為一個人大腦的信息儲存量是有限的,可更廣闊且係統性的信息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他不覺得投資者一定要有超高的智商,而是強調一個投資者一定要愛學習的原因。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的頭腦有建立起文件夾的狀態呢?
第一步,獲得信息。文件夾由文件組成,個中的文件內容都需要信息的存在,所以,我們在建立起頭腦中的文件夾之前要做的就是吸收大量的信息。信息隨著現代經濟生活的作用越來越大,其獲得的渠道也越來越廣,尤其是人們對信息重要程度的認識越來越普及和深入,信息壟斷被打破,大量的信息被人們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