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是今年非常紅火的一個勵誌型音樂選秀節目。
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以選手在台上表演,評委在台下評審,最後選出冠亞軍的形式進行,而是先由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位當今華語樂壇的一線巨星背對舞台聽台上的選手唱歌,假如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好聲音就選擇轉過來,覺得還不夠好就可以不選擇。之後,就是選手反選拜師的環節。
這樣不僅大大避免了因選手的外貌所引起的評審視覺加分或減分的情況,而且更顯公正與公平,讓它的目標隻致力於選拔、搜索出最好的聲音,現在出了三季,每季每期的選手都很有實力,我常常被選手們的歌聲所震撼,那一段又一段打動人心的音律從一個個非常平凡的人口中唱出來,讓我覺得原來在中國的各個角落裏還有這麼多天籟的存在。其中有一個選手的表演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第二季中有個女孩很喜歡那英,她唱的是那英的歌曲。一張口,所有的人都驚訝了,因為其簡直就是唱得與那英一模一樣,連那英都說,自己都快分不清楚了。要說,與那英唱得一模一樣應該是相當有實力的,要知道這麼多年來那英在歌壇是實力唱將,可是,沒有一個評委為這位選手轉過來。最後,評委送給她一句話:真正的好聲音不是模仿出來的。
在歌壇,人們模仿一個好聲音是為了像被模仿的人那樣成功,可這個世界上沒有被模仿出來的成功。就好比一個人模仿周傑倫,就算他模仿得再像,別人在看到他的時候也隻是問,你是周傑倫嗎?當別人發現他不是周傑倫的時候也隻會讚揚一句“你模仿得真像!”而不是“你真行!”或是“你真棒!”,別人更不會因為他模仿得像周傑倫而承認他是成功的,從此記住他本人。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成功人的勵誌講壇,看成功學的著名邏輯,都是說“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
這讓許多年輕人誤認為,當你喜歡一件事物的時候可以像比爾?蓋茨那樣不念完哈佛就回家自學,不管家裏的境況,不管你對感興趣事情所擁有的能力程度;當你看一個商機的時候可以像李嘉誠那樣借錢來創業,不管你到底有沒有人脈,不管所謂商機是否為迎合時代存在的商機;當你突發奇想地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像史泰龍那樣不顧一切的去做,不管你有沒有相關的基礎,不管你適不適合……
可事實上呢?比爾?蓋茨之所以不念完哈佛就回家自學電腦是因為當時哈佛沒有計算機係,而癡迷於編程的他已經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編程員之一,再加上他家境允許,適合他自主學習與創業;李嘉誠的確是白手起家,通過自己的勤奮與努力成為香港首富,可他在創業初期有一個鍾表大亨的舅父,後來成為了他的嶽父在幫助,而且他拚搏在塑料市場剛興起的1950年;史泰龍也並非在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才去當演員,他學生時代更不是靠“混日子”過的,編劇與演繹一直都是他喜愛的行業。試想,這些內在或外在的,促使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能夠模仿得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