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發展程度很多時候從人們如何處理手中錢財的方式就可以看得出來。
60年代,幾乎每個家庭中都會一個鐵製的儲錢罐,人們將錢存放其中,放在家中某個隱晦的角落裏。那個時候隻有存折,而銀行並不普及,存錢非常不方便,小偷行竊的事情並不多,所以把錢放在家中是一種很讓人放心的做法。
70年代國家需要大量資金建設社會,鼓勵老百姓將錢存進銀行。我還尤記當時為了宣傳將錢存進銀行的好處,各村委張貼了一幅漫畫,一個人拿出床底下積累多年的財富,打開皮箱發現早已經被老鼠啃得稀爛。旁邊標語為“為更好的保護你的錢財,請將其存入銀行”,這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慢慢的人們在認為將錢存入銀行分活期與定期,有一定的利息,也是讓錢生錢的一個渠道,自己並不會吃虧的情況下,都養成了有錢就往銀行儲存的習慣。而這種將錢存入銀行的習慣在基金、炒股的興起時也並未完全抹去。
在大部分人的潛意識裏都認為要想發財就必須要存得住錢,可從事實上看,哪個百萬富翁又是存錢存出來的呢?存錢固然重要,但在生活之中能讓存下的錢生錢才是王道。
有專家分析出,一個人的工作最長的年限不過超過40年,而人均壽命為70歲,將贍養父母與父母養育自己的20年等同起來,加上買車、買房、人情送往、養兒育女的費用,人所需要的錢財絕對超過了所賺的40年之久。這個時候,讓所獲得的有限的錢變多,以保障一生的需要,合理的投資理財就顯得尤為重要。
世界上,愚蠢的人為錢工作,然後等待存錢發財;聰明的人會在工作之中收獲金錢,接著學會讓錢生錢。很顯然後者成為富翁的機會大得多,存錢是很穩定,它是理財的第一步,但是要變成有錢人就必須有投資的理念,因為隻有合理的投資才能讓錢生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也隻有一個時刻將理財當成生活的人才能成為財富的主人。
那麼,什麼是投資理財呢?如果將你的收入比喻成一條河流,財富就是你的水庫,難免有花銷讓水庫裏的水流失,彼時,理財就是那個能夠抑製你的水庫裏本有的水流失,幫助你更好蓄水的閘門。
其實,從2006年以來“投資理財”的概念普及,這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了理財的重要性,可都沒有及時加入到理財的係列中來。究其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麵:
首先,認為自己沒有錢理財。有的人認為自己很窮,現錢都不夠花,哪裏來的閑錢理財?理財那是有錢人幹的事兒。然後,人的安全感在作祟。很多人知道合理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但總是害怕投資失敗。想著,不理財也挺好,認真工作,存下的錢都是自己的,不會丟失,心裏踏實。最後,有的人由於工作壓力經常加班、加點,對於投資理財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也未將投資理財放到發家致富的首要位置。而這些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投資理財的人,往往都是錯失掙錢機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