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財富積累上有一個關於滾雪球的理論。
所謂“滾雪球”就是由最初很小的一團積雪捏緊,在一片有雪的地坪上反複搓揉,待眼前腳下的雪地的雪都被搓揉幹淨之時,一團積雪已經形成了一個有造型的小圓球。之後,再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在其他有雪的地坪中活動,你會發現,你需要搓揉的力度越來越小,而雪球隨著其體積的變大所吸取的雪越多,促使雪球還在不斷增大。
它很形象的比喻了一個人積累財富的過程。由最開始的艱辛、微不足道到最後的輕鬆、舉足輕重。
巴菲特成為股神的財富曆程亦是如此。
從1956年向四位親戚和三位密友籌集資金10.5萬美元創立巴菲特合夥公司,第一次以一個公司的名義,從一個公司發展的角度出發投資,從中獲得的無數失敗的教訓與成功的喜悅,身家已上百萬。再到1965年,巴菲特以所成立的合夥公司的名義買入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49%的股份,成為伯克希爾的大股東。接著,巴菲特合夥公司在巴菲特的指引下將伯克希爾的股份增持到70%,1969年,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接受管理伯克希爾公司。
而伯克希爾本是一家主營紡織品的公司,巴菲特通過他獨特的投資眼光,將其致力於保險公司的投資,帶來大量現金流,挽救了這個曆史悠久卻未與時俱進,差點兒被時代衝走的帝國。
在巴菲特的精心管理之下,伯克希爾的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收購企業的行業由最開始的保險到珠寶、鞋業、糖果等等,猶如滾雪球般,範圍越來越大。而伯克希爾的股票在40年裏上漲了40多倍,造就了巴菲特“股神”的傳奇。
古語雲:“不積小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財富之路的根據也是在此。從掙小錢開始滾雪球,最後才能積大財。
有個關於“一枚硬幣”的故事,其內容是這樣的:英國人與猶太人一同尋找工作。都是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也都懷揣著一個掙大錢的夢想。路上,有一枚硬幣躺在地上,英國人路過看也沒有看一眼,而猶太人卻興奮地將其拾起。英國的年輕人看到猶太人的行為顯露鄙視,認為一個這麼大的人了,一枚硬幣也去撿,太沒出息。而猶太人則想,英國人竟然讓錢白白從身邊溜走,實在不該。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兩人被同一家公司聘用。公司不大,工作也累,工資較低,當前景不錯。英國人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猶太人卻高興的留了下來。
事隔兩年,兩人在街頭偶遇,這個時候的猶太人已經是擁有一家大集團的老板,而英國人還在尋找工作。英國人覺得非常不解,覺得為一枚硬幣而折腰的人怎麼會有大出息呢?而猶太人則回答說,正是因為你對一枚硬幣嗤之以鼻才會發不了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