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環境的選擇與利用(3 / 3)

(二)環境利用的手段

1.利用對方的話題環境

雙方在投入交際活動時,一方本來對環境並無明確的利用指向,但對方發送的話題卻觸動了自己利用的興奮點,由是加以利用:或就此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以此非難對方的觀點。這種利用,由於是從對方的話題而獲得的,因而要求利用者在交際過程中注意傾聽,並予以恰當的解析。如此才能產生利用的效果,否則利用就會失當。

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在任新澤西州州長時,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報稱:新澤西州的一位參議員在華盛頓去世了。去世的這位參議員是威爾遜的好友,因此他感到非常悲哀。過了不久,他又接到一個電話,是本州一位富翁打來的。富翁在對死者哀悼後,話題一轉,向州長提出:“我希望我能代替那位參議員的位置。”還沉浸在悲哀中的威爾遜對迫不及待的富翁十分反感,接過其話題說:“好的。如果殯儀館同意的話,我本人也是完全同意的。”

2.利用共同的情景環境

交際中,有時雙方會同時處在一種共同的情景環境之中。這種情景既可能對雙方都有利,也可能對雙方都有害。如果某一方能夠巧妙地抓住它,予以合理的利用,那麼這種利與害的關係就可能各自走向一方。至少,兩利之時,一方得大利;兩害之時,一方受小害。自然,有益的一方就是能夠利用共同的情景環境的一方。

戰國時,秦昭襄王約趙惠文王在兩國邊界澠池相會。秦王自恃強大而對趙王施以非禮,要趙王為己鼓瑟,並讓秦禦史記載此事。當即,與趙王同行的藺相如也捧著一個盛酒的盆上前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秦王怒而不允。藺相如高舉盆,怒不可遏地對秦王說:“我距離大王不過五步,現在,我同你拚命,讓我頸上的鮮血濺到你身上吧!”說著就要動手。秦王嚇得大驚失色,趕緊答應擊。藺相如就是利用自己與秦王共同處在一種性命攸關的危險情景環境這一要素,來維護趙國的尊嚴,製服秦王的。他知道,在這一情景環境中,自己與秦王都可能死。然而,自己不過為趙國一大夫罷了,而秦王卻是企圖吞並天下的一國之君。二者相較,自是死不足惜的,所以,這種環境是可以利用的。

3.利用現場的人際環境

當言語交際不僅僅是“你”與“我”這種兩人對等的關係時,交際的現場必然形成一種由其他人構成的環境。這種環境,稱之為人際環境。人際環境誰都可以利用,問題是該誰用,怎樣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是很多人都懂得的道理。當交際雙方為某一問題爭執不下時,往往會求助於那旁觀者,亦即人際環境。一般說來,旁觀者隻要不是昧著良心有意偏袒某一方,其意見應當是較為公正的。況且,人際環境中的旁觀者有時還並不止一個、兩個,旁觀者越多,其公正性就越大。因而,現實生活中那些有理但又勢弱的交際者,往往利用這種人際環境來實現自己交際的目的。

一天,有位王女士正漫步街頭,見一小販在高聲吆喝兜售一種看去似乎尚可的皮馬夾,不禁駐足。小販立即異常熱情地遞過一件來:“大姐,地道真皮,質量上乘,包你滿意。”王接過,覺得手感並不好。再一細看,果然不是真皮,頓時興味索然,準備退還給小販。但小販卻再三勸其試試看,聲稱:“要不要沒關係,試試看嘛。”王勉為其難,試穿了一下,順口問道:“多少錢?”小販答:“本來400元,你要,就350元吧。”王脫下馬夾笑道:“你這並非真皮,亂喊價。”說罷將馬夾遞還給小販。豈料小販一下翻了臉:“嘿,你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呀!我今天還沒開張,這不觸我的黴頭嗎?不行,今天說啥你也得要!”王一聽,知道遇到了強買強賣的無賴。但以自己的力量,是製服不了他的。於是她提高嗓門對圍觀的人群嚷道:“啊喲,你想強買強賣呀!你懂不懂‘消法’,講不講生意道德?我不信沒有公理可講,我相信群眾判別是非的能力。請大家評評這個理!”果然,圍觀者你一言,我一語,無不指責小販。小販見勢不妙,隻得溜走了。

4.利用彼此的言辭環境

在交際過程中,發送者與接受者彼此溝通交流的言辭,有時會形成某種關係,構成一種特殊的言辭環境。任何一方隻要認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性與可能性,就可加以利用,輔以相應的言辭,使關係顯現、昭然,從而獲得理想的交際效果。

某鄉計劃生育工作一直搞得不好,一個重要原因是該鄉黨委書記和鄉長都未親自抓這項工作。這天,縣委書記到該鄉檢查工作,對該鄉落後的計劃生育工作提出了批評。鄉黨委書記訴苦說:“這是我們鄉的老大難哪!”縣委書記抓住其“老大難”的言辭,捕捉到其中存在的某種關係,於是加以利用:“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去抓就不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症結所在。

5.利用形成的心理環境

任何環境都可能在交際活動的參與者的心理上產生某種作用。心理環境,就是自然、社會、時間、話題、言辭等環境在交際者心中引起反應而形成的環境。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可以在交際者心中形成溫馨、和諧、愉悅、熱烈的環境反應。戀人利用此種心理環境談情說愛,無論是發送還是接受,都會感到韻味深長、心心念念。叮當的刑具,淒厲的慘叫,暗淡的燈光,可以在被審訊的犯人心中形成震懾、恐懼的環境反應。審訊者利用此種心理環境,易於讓犯人說出自己所需要的情況。

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有人密告尚書省官員周興與丘神合謀不軌。武則天命來俊臣審問此案。來俊臣將尚不知就裏的周興請來,設酒宴相待。席間,來俊臣問周興:“有些犯人死也不認罪,究竟有什麼辦法呢?”周興信口答道:“這還不容易嗎?取一個大甕來,用炭火在其四周燒烤,再把犯人放到甕中,他還會有什麼事情不承認!”來俊臣令人如法炮製。待大甕被燒烤得透紅之時,他起身對周興說:“有人密告老兄謀反,現在,請老兄進此甕中去吧!”周興一下嚇得要死,趕忙叩頭認罪。來俊臣是利用炭火燒烤大甕這一社會環境對周興形成的恐怖的環境心理反應來達到自己言語交際的目的的。

第七章 實用口才的言語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