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環境的創造與控製(1 / 3)

一、環境的創造

人們的言語交際活動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但環境對人們的言語交際並不是起著絕對的支配作用的。人們不會完全聽命於環境的擺布,而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根據不同情況,創造出於交際有利的環境來,即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樣——人創造環境。

(一)環境創造的條件

1.服從交際的主旨

言語交際活動中的發送主體可以創造環境,但這種創造並非隨心所欲。環境不是像麵團那樣可以任意揉捏,它隻能服從於一定的交際主旨。由於發送者之所以要創造環境是為了有利於自己的發送,因而,發送者必須在明確的主旨指向下去創造環境,讓其合理地成為自己發送的引線,使得自己的發送順理成章、合於時宜,為客體所接受。

春秋時期,自以為是的吳王要攻打楚國。從吳國當時的實力以及各國間的政治形勢看,此舉是很危險的。大臣們都竭力勸阻。可吳王非但不聽,還警告說:“有再敢諫阻的,我就處死他!”這樣,大臣們再也不敢說話了。吳王手下有位年輕的門客深感吳王如此一意孤行必將帶來巨大災難,不忍看到惡果的產生。可是環境如此險惡,他又不敢勸諫。於是帶著彈弓,清晨在吳王的後花園裏徘徊。接連三個早晨,終於讓吳王看到了他,問起何故後,他便趁機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使吳王恍然大悟,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意圖。

2.吻合交際的話題

任何一次言語交際活動都是圍繞一定的話題進行的。環境既然要為交際服務,那麼發送主體在創造環境時,就要從交際的話題出發,與之吻合。如果所創造的環境與交際的話題不相吻合,形成環境、話題兩張皮,這種創造就沒有意義。

前例中,假如吳王不是要攻打楚國,而是要與楚國修好,那麼,那位門客所創造的環境就與“修好”的話題不相吻合了,其所講故事也驢唇不對馬嘴了。

3.適應接受客體的心態

發送主體之創造環境,為的是要讓接受客體能夠接受自己的發送。因而,其在創造環境時,要充分考慮接受客體的接受需要,針對接受客體彼時彼情最容易接受的心理狀態去創造,使創造出的環境為接受客體所理解、所認同。繼而對發送主體的發送產生思想的共鳴,由是達到交際的目的。

《西遊記》第三十一回中,唐僧、沙僧被黃袍怪捉了去,豬八戒無奈,隻好到花果山求助於因三打白骨精而被唐僧趕走的孫悟空。他開頭怎麼央求孫悟空,孫悟空都無動於衷。後來,他抓住孫悟空心高氣傲、疾惡如仇的心態,刺激他說,那黃袍怪罵孫悟空“是個甚麼孫行者,我可怕他?他若來,我剝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饒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鮓著油烹”!果然激起了孫悟空的義憤,隨即前去搭救唐僧。

(二)環境創造的類型

1.利用型

對客觀存在的環境,當人們無力去改變它、逃避它時,不妨去利用它,即努力地去發掘客觀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捕捉其有助於自己交際的有效成分,使之成為自己發送或接受的契機,從而實現交際的目的。

一個在露天對興修水利的廣大民工作鼓動宣傳的領導,當其談興正酣之時,天空突然淅淅瀝瀝地灑起雨點來,聽眾中有些騷動。這時,那領導便利用這一客觀環境的自然現象,因勢利導,對民工們講道:“同誌們,看來我們要在明年春汛之前治理好水患的決心,是一定能夠實現的了!不是嗎?你們看,老天都被我們感動得灑下了眼淚。難道我們還不應當加倍努力、奮發圖強嗎?”民工們不但沒有走散躲避,反而更加注意聆聽。

2.適應型

按照“適者生存”的原理,當環境是一種存在而對己又有所不利之時,無論發送主體還是接受客體,隻要認為交際仍需進行下去,不妨采取積極的態度,努力地去適應它。這種適應,並非放棄原則,卑躬屈膝,遷就附和,而是一種交際策略——適應是為了更好地交際。《周易·係辭下》有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列寧也說過,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麵對客觀環境,先去適應它,然後在適應中去調適、磨合,從而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