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實施環境的範圍(2 / 3)

社會環境雖然與自然環境是兩種不同的環境概念,但有時它們卻並無嚴格的界限。自然環境倘若賦予了某種社會關係,屬於社會生活的範疇,它就成了社會環境。比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那是一處“白石崚嶒、曲徑通幽”,“佳木蘢蔥、奇花灼”,“清溪瀉雪、石磴穿雲”,“繞堤翠柳、隔岸花香”,“翠竹遮掩、梨花帶雨”的極其優美的自然環境。但這一自然環境又分明是一個多人相處的、充滿了社會生活色彩與矛盾的、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處於其間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此演出了幾多言語交際的紛繁活劇!那同時生活在這一環境中的佳麗、公子們,居於稻香村的李紈,與居於怡紅院的寶玉、居於蘅蕪苑的寶釵、居於瀟湘館的黛玉、居於綴錦樓的迎春、居於秋爽齋的探春、居於蓼風軒的惜春,在言語的發送和接受上,表現出了多麼驚人的差別!那稻香村的環境是:“一帶黃泥築就矮牆,牆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裏麵數楹茅屋。外麵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麵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院內還有一群鵝鴨雞。而那怡紅院的環境呢?“粉牆環護,綠柳周垂,遊廊相接”。屋內“四麵都是雕空玲瓏木板,或‘流雲百蝠’,或‘歲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各種花樣皆是名手雕鏤,五彩銷金嵌寶的。……花團錦簇,剔透玲瓏。”二者何其相差乃爾!處在這兩種判若雲泥的環境中的人,其思想、認識、性格、情趣、習慣,怎麼會相同?他們在言語交際中,無論是發送還是接受,又怎麼能一致?

三、時間環境

時間環境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方麵是指言語交際時,雙方同時所處的時間區段,諸如清晨、中午、傍晚、深夜,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雙休日、紀念日、節日、生日等等。另一方麵是指交際過程中,發送方把握的發送時機。交際中,交際者在很多時候對於發送和接受,都要受到時間環境的製約和影響。

言語交際並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的。拿發送者來說吧,《禮記·坊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就指出了作為君子的發送者,應當選擇發送的時間;而作為小人的發送者,就不管時間不時間,總是搶先發言。《禮記·曾子立事》又強調:“行必先人,言必後人。”盡管此說並不盡然,但至少提醒交際者:發送應當注意時間環境,把握一個恰當的發送時機,不要動不動就開口搶先。

從接受的角度說,也是如此。比如對大眾傳媒的新聞聽取,有人喜歡聽早間的,有人喜愛聽午間的,有人喜歡聽晚間的。再如學校的學生,在每天的上午就容易接受老師的講授,而在下午就不太容易接受。所以,由老師傳授知識的課程大都安排在上午進行;而將體育、音樂、美術、實驗、計算機操作等多由學生動手的課程安排在下午進行。如果某天正值某人的生日或他的什麼紀念日,其接受興趣就比平時濃厚。如果雙方對等交談,對方禮讓地請你先談,那麼你就可能對對方產生某種好感,從而增強接受時的接受效果。反之,如果對方老是搶先,那麼你就可能對對方產生某種不快,從而降低接受時的接受效果。

既然接受者的接受對時間有選擇性,那麼作為發送者,把握什麼樣的時間發送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是對發送時間的製約。

時間環境對發送者的製約和影響,還體現在發送時間的長短上。哪怕是一個十分高明的發送者,無論其發送的內容多麼精彩,發送的技巧多麼高超,倘若全然不顧時間環境,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毅力再強的接受者也會疲怠、厭倦。即使耐著性子聽下去,也往往是魂不守舍。這種發送,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發送者在進入發送角色時,應當考慮時間環境對自己發送的製約和影響,以使自己的發送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當教師的,一節課50分鍾,你就得把握好這50分鍾的製約環境。

當今,“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喊得山響;魯迅甚至認為,無端占用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發送者在發送時不考慮時間環境的因素,是難以進行正常的發送和實現交際目的的。為此,在很多地方和場合就明確限定發送者發送的時間。如大專院校辯論賽就規定每位辯手每次發言不能超過3分鍾。聯合國的一些會議,也規定每位發言者的發言以15分鍾為限。

有的場合,不用硬性規定,發送者也應自覺考慮發送時間的限製。諸如緊急、危險時刻,那是容不得你去長篇大論的。像1998年8月長江發生特大洪災,國家防汛總指揮部決定荊江分洪區內的36萬人必須在8小時內全部撤離。決定下達後,分洪區內的各級組織、各級幹部立即奔往各家各戶,以最簡潔、最明晰、最迅速的發送,動員36萬人在限期內安全撤離。

四、話題環境

話題環境是指言語交際活動中,交際各方共同涉及的談話中心。

任何言語交際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話題,發送者要圍繞它去發送,接受者也要圍繞它去聽解。這在一方說、另一方聽的單向發送和被動接受中,自然不用說;就是彼此互為發送者和接受者的雙向發送和主動接受,也如此。像茶餘飯後、街頭巷尾的閑聊、胡侃,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回合,也是圍繞一個明確的話題展開的,因而話題環境成為交際活動之必需。它既為交際的各方界定了發送的範圍、走向,又為交際的各方開啟了聽解的渠道、目標。這樣,在交際中,無論哪一方發送,其他方都能領會,都能參與,並作出相應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