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環境對言語交際的製約和影響(1 / 3)

人們的言語交際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這種環境,是伴隨著發送者的發送和接受者的接受活動而產生、發展的。它由一定的時間、空間、情景、氣氛、文化、習慣等因素構成,製約和影響著發送者的發送及接受者的接受。無論發送者還是接受者,都要正視環境,使自己的發送或接受符合環境的需要,與環境同步。如果對環境置之不顧,勢必影響交際的效果,甚至遭受環境的懲罰。因此,充分正視環境,著意創造、控製、選擇和利用環境,是實用口才實施的一大要件。

一、製約和影響的必然性

《孟子·滕文公下》中講了一件楚人學齊語的事:孟子對宋國的大夫戴不勝說:“如果在這裏有個楚國大夫,想叫他的兒子說齊國話,是讓齊國人教他呢,還是讓楚國人教他呢?”戴不勝說:“當然是讓齊國人教他了。”孟子又說:“一個齊國人在楚國教他,許許多多的楚國人幹擾他,即使天天打他,希望他早日學好齊國話,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帶到齊國的街巷裏住上幾年,即使天天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也是不可能的了。”從這件事,人們不難明白一個道理:環境對人的言語的影響和製約,是一種客觀存在。

(一)對發送者的製約和影響

1.發送內容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察言觀色,慮以下人。”“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他的意思就是告誡言語交際中的發送者:說話要看說話時的環境,在該說的環境,就應當及時地說;在不該說的環境硬要說,就是浪費言語,不明事理。

發送者在進入發送角色時,發送什麼樣的內容,是受發送環境的製約和影響的。就是說,發送者要發送什麼,不完全憑自己主觀的願望而確定,要考慮發送現場客觀存在的環境,以之作為自己選擇發送內容的先決條件。這樣,自己的發送才會有效,交際才能進行。不顧客觀環境,張口就說,這是沒有起碼的識別能力的表現。

例如,一位縣機關的普通幹部被抽到農村蹲點,可他遲遲未能成行。其領導便到他家,準備對他進行批評,曉以大義,使其盡快動身。可當領導到他家後,才發現其妻已生病住院,年幼的孩子無人照料,遠在省外的嶽母正在趕來。這位領導原來準備發送的內容就已完全不適於眼前的環境了。於是,這位領導迅速將原準備發送的內容改為對那位幹部的安慰,囑咐他好好照顧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並關切地詢問還有哪些困難,需要什麼幫助,至於下鄉的事,不要考慮,由組織另外抽調其他同誌,等等。

2.發送形式

發送者就同一內容的發送,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是,並非任何形式都適宜於任何一種環境。置身於一定環境的發送者,要采用哪一種發送形式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往往受到他所處環境的製約和影響。他隻能根據環境的需要,選擇、調整自己的發送形式。

一位應邀到某大學對大學生作《理想·人生·追求》演講的青年企業家、全國勞模,一跨進校園,熱情的同學們就圍上來問這問那。本來,校方是讓勞模上大禮堂的講台去演講的,麵對圍著不散的同學們,這位勞模隻好改變表達的形式,說道:“幹脆,我還是和同學們一道座談吧。彼此探討交流,我更能了解同學們,同學們也更能了解我,我也好向同學們學習。”博得同學們的一片歡呼。由單向發送的上台演講,變成了雙向交流的台下座談,是由於環境影響所致。

(二)對接受者的製約和影響

1.聽解效果

接受者對發送者的發送,首先要能聽解。而聽解的效果如何,也不是單憑接受者主觀的願望和努力就能決定的,它常常受到環境的製約和影響。

比如,一位學生本欲專心聽老師講課,可同桌老在他耳邊唧唧喳喳,他再想專心,也無法聽解老師的講授。又如,盛夏,在悶熱的大禮堂揮汗聽領導作報告的職工,其對領導發送信息的聽解,效果就會大大受到影響。

1997年11月1日,在美國訪問的江澤民主席應邀到哈佛大學作演講。在40分鍾的演講中,大多與會者凝神傾聽,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可是,由於演講采取的是同步翻譯的方式,江澤民講得又較快,致使一些聽眾不能很好聽解。工作人員遞上紙條,江澤民看後便停了下來,用英語笑著對大家說:“我講得太快了,翻譯有點兒跟不上。”接著,他便改用英語,放慢速度直接演講。聽眾紛紛放下耳機,聽得津津有味。會後,許多聽眾反映說,江主席略帶美國口音的英語,吐字清晰、節奏適中,都能聽清,都能理解。

2.反饋趨向

接受者在有效聽解發送者的發送之後,必然作出相應的反饋。而反饋的趨向——認同、排斥、冷漠,也並非全由接受者的主觀意願來決定,也常常會受到環境的製約和影響。

比如,張三問李四:“你覺得王二這個人怎麼樣?推選他為‘先進工作者’,行嗎?”李四當然有自己的看法,但剛要開口說出自己不同意推選王二的意見,一眼瞥見身為本部門領導的王二的妻子正好走了過來。於是,反饋趨向迅速改變——或者表示“還可以”,或者岔開話題。一般說來,在這種環境之下,李四犯不著為此當麵得罪本部門領導。這就使得李四不能夠在聽解張三的發送之後,按照內心的本來想法而作出反饋。

二、製約和影響的要素

(一)主觀要素

1.情緒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無論是發送者還是接受者,其發送或接受,往往受到自己情緒的支配。當外界事物作用於人時,人對待事物就會有一定的態度。根據是否符合主觀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態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態度,還可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這一切,都與其情緒有關。倘若采取肯定的態度,其情緒是亢奮的,表現為喜愛、滿意、愉悅、尊敬等;倘若采取否定的態度,其情緒是消沉的,表現為不滿、憎惡、痛苦、憂愁等;倘若采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其情緒是漠然的,表現為冷淡、沉默、寡言等。

比如,一位正要去教室給學生講課的教師,被校長叫住並沒頭沒腦地批評了一通。其情緒必然憤怒、激動,難以平靜。在這種情況下,他再去給學生講課,就很難做到娓娓動聽、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