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緊鎖雙眉(1 / 2)

每天早上開店門,是董玉潔最開心的事。

迎著一縷朝陽,聽著卷簾門緩緩上升的聲音,她一天的工作開始了。過去看到這種小藥店她是目不斜視的,現在竟當份事業來做了。她覺得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了。

程其凡和董玉潔搬到藥店已經有一個多月了,他們與老順哥達成一個口頭協議,經營利潤對半分成。老順哥當時急於將藥店交付於人,直說你們看著辦吧。

範哥範嫂有些失落,可也不便阻攔,隻是希望他們常過去看看。他們離開時,範哥要把已付未住的房租退給他們,董玉潔說算了,範哥也就沒再堅持。範嫂覺得過意不去,就隔三差五地燉隻草雞送過來。

經營藥店讓董玉潔有了一種歸屬感,不象以前那麼空虛。但忙了一個多月下來,她才算安頓好。原來老順哥經營時,由於對西藥不懂,胡亂堆放在櫃台裏,有時自己都找不到。他也不知道哪些是常見病,哪些是常用藥,應該怎麼搭配進,隻是那種藥買的人多,就進那一種,董玉潔盤點下來,不由得哭笑不得,這家藥店進得最多的居然是止疼類藥物,這讓董玉潔對鄉鎮缺醫少藥的現狀有了比較深切的體會,原來還隻是從報紙上、電視裏,以及電視劇裏看到,現在卻是就在身邊。她感慨地對程其凡說:“這兒的人真可憐,有些病其實就是被耽誤了。”程其凡則反複告誡她:“你一定要記住,你不是醫生,我們現在隻是經營藥店,別人來買藥,你隻要不拿錯了就行了。”

今天董玉潔和程其凡起得比往常早,電信的人要過來安裝網線。老順哥夫妻倆不懂電腦,家裏也就沒有安裝網線,董玉潔是個離不開網的人,程其凡搬過來的時候就申請了,錢早就交付了,電信到現在才安排到這裏。要是在錦江,程其凡早就要發火了,但在這裏,隻好放慢節奏。

電信的人到了10點多才來,程其凡遞了支煙,泡了杯茶,然後開始陪著電信的人房前屋後地忙,電信的人習以為常地指揮著他搬凳子、遞鉗子。他不由的想,這是誰為誰服務啊。不是想到最終是為董玉潔服務,他早就找範哥下棋去了。

董玉潔在準備進藥的藥品目錄和數量,這些天她已經對小鎮的需求量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畢竟剛開始經營,她的原則還是以小批量為主。

一個三十來歲的女人走進藥店:“來瓶止咳糖漿。”

這是這個女人第三次來了。董玉潔邊拿止咳糖漿邊問:“這藥是給誰買的?”

女人說:“我兒子,這是第三瓶了,到現在還沒好。”

董玉潔關切地說:“這麼長時間沒好,肯定是有炎症,你應該帶他到醫院去看看。”

女人說:“我哪有時間。沒事,農村的孩子沒那麼嬌貴。”

董玉潔提醒說:“如果引發肺炎就更難治了。”

“你管這麼多幹什麼?沒見過你這樣賣藥的。”女人不友好地付了錢,拿了藥就走了。

人們常說職業習慣,可見職業生涯中養成的習慣是最難抹去的。官員習慣說空話,老師喜歡教育人,律師遇事先找證據,警察看誰都用懷疑的眼光,而董玉潔則是醫生當久了,養成了看病開藥的習慣,凡是來買藥的,她都習慣性地先問問人家哪裏不舒服,她覺得需要還會提醒人家到醫院去。可鄉鎮人多年養成的習慣卻是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小病不求醫、大病等死已經是根深蒂固,不是輕易能改變的。所以董玉潔的提醒常常沒有什麼作用,對方最多報以感謝地一笑。但是董玉潔的習慣就是改不了,下一個買藥的來了,她還是照問不誤。程其凡說她是不可救藥。

網線安裝到傍晚才完工,送走了電信的人,程其凡忍不住又說董玉潔:“你怎麼屢教不改,你把握一個‘有問必答’的原則行不行,別人問你什麼,你就回答人家什麼,一輩子的本領都爛在肚子裏也可惜。可如果別人不問,你能不能不要去問,不要去說。”上午那女人的話他顯然是聽到了。

董玉潔在做關門的準備,見程其凡又來教訓自己,不由解釋說:“我總覺得藥是從我手中出去的,不問清楚不放心。”

程其凡不以為然地說:“你隻是賣藥的,就象賣蘿卜、青菜一樣。你去買蘿卜青菜,人家盯著你問你是買給誰吃的,你打算怎麼燒,你會不會嫌煩?”

董玉潔說:“這是兩回事。蘿卜青菜誰都能吃,怎麼吃也不會出事,藥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