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二龍山 響馬和土地(一)(2 / 3)

“你小子給我留點意,回頭整個二龍山旅遊開發方案,我們第一步把二龍山升級為全國第一個旅遊開發區,我和議會打個招呼,就你小子來負責;然後進行宣傳,再招商,你可一定要給我搞好。”

這次談話後,楊誌馬上找到魯達,二人花了一個月時間,弄出個《二龍山旅遊開發區開發方案》,上報給梁世傑。

方案把二龍山旅遊定位為響馬文化旅遊,對二龍山旅遊開發分四步走:第一、成立旅遊開發區,做好組織準備;第二、宣傳推廣,構建二龍山品牌;第三、招商建設,打好硬件基礎;第四、完善服務,打造旅遊、娛樂、餐飲一條龍服務。

梁世傑看完方案,拍案叫絕,他是個說幹就幹的人,立刻向中央申請成立二龍山旅遊開發區,任命楊誌為區長。

接著,梁世傑又在帝國電視台打起了廣告,隻不過,他把魯達擬的廣告詞“來到二龍山,自由當響馬”改為“來到二龍山,快樂當響馬”。

在魯達眼裏,自由是最重要的;而梁世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快樂。

梁世傑要把二龍山旅遊搞大,這不僅源自他內心的追求,更源自帝國政府對官員的評估選拔。

隻有“搞大”,才有“政績”;隻有“搞大”,才有“金錢”。

有“政績”、有“金錢”,再加上嶽父蔡京的強悍背景,才能保證梁世傑仕途平順。

當年,一個小小的鄉長宋江,天天琢磨什麼“無糧村”、“大宋第一銀杏園”,恨不能年年、月月、日日放衛星,讓自己成為“李師師”,好提拔上進,更何況梁世傑這位堂堂濟州市長?

在宋江的眼裏,大宋的一切都是“關係”,自己落魄的根源,就是沒有“關係”。這是從出生那一刻決定的、不能改變的事實,當今大宋是“官二代”、“官三代”們的天下。

可梁世傑知道,有“關係”的人多著呢,而上升渠道將越來越窄。“關係”隻是上升的基礎,隻有加上“政績”和“金錢”,才能真正實現上升。

如何又有“政績”,又有“金錢”?

這天周五,楊誌剛任二龍山旅遊開發區區長,就接到祝朝奉的電話,邀請楊誌周末到祝家花園作客。

“明天,梁市長也過來,特意交代,一定要請楊區長過來。”

“隻有梁市長和我嗎?”

“對,對,隻有您和梁市長,明天我讓祝彪開車接您去?”

“不用了,明天一早,我自己過去。”

楊誌等這個電話好久了。

春天,是祝家花園最美的時候。

春日煦暖,春風醉人,春山舒展,冰河解凍,萬物梗醒,燕子歸還。

桃花嫩紅,梨花雪白,蜜蜂嗡嗡叫著,上下亂飛……

楊誌穿過一道籬笆牆,越過一片梨園、一片桃園,跨過一道潺潺溪流。眼前一座大湖,背倚一脈青山,側枕幾重庭院,青山碧水、紅瓦灰磚,掩映如畫。

湖心一隻木舟,舟上端坐一位漁翁,頭戴鬥笠,身著蓑衣,正在垂釣。

楊誌停車出來,看到有人向他招手,走近一看,正是祝朝奉。

祝朝奉招呼楊誌乘上一隻木舟,木槳輕擺,碧波蕩漾,小舟向湖心劃去。

“誰做魚兒誰做鉤,

誰放江海任扁舟?

龍蛇鬥罷蒼天老,

自古英雄難自由。”

半響兒,楊誌聽到一陣吟哦,這聲音極為熟悉,認真一看,哈哈大笑道:“梁市長,你好自在,好快活!”

原來這蓑衣鬥笠、吟哦垂釣的漁翁正是梁世傑。

梁世傑摘下鬥笠,拿起身邊木桶,對楊誌晃了晃,說:“小楊啊,你怎麼才來,我已經釣了小半桶魚了,今天上午,我們比賽釣魚。”

楊誌故作苦臉道:“誰不知道梁市長是垂釣高手,我怎敢‘關公麵前耍大刀’。”

這時,祝朝奉早遞過一副魚竿、一隻木桶,自己也拿了一副魚竿,“楊區長,咱兩個和傑子來比,怕什麼?”

楊誌瞅了祝朝奉一眼,嘲弄說:“我和梁市長本來水平差不多,就因為有你,才比不過的。”

說罷,三人哈哈大笑。

波平浪靜,兩隻輕舟、三個漁翁,橫在湖上。

楊誌看著水中漂遊的紅鯉,想起“誰做魚兒誰做鉤”,一晃眼,仿佛自己變成紅鯉,梁世傑的吊鉤向自己伸過來;又仿佛自己成為吊鉤,梁世傑變成紅鯉。

楊誌頓感這人生、這官場凶險萬分、變幻莫測,仿佛這紅鯉,此刻自由自在,下一刻,就可能上鉤,變成盤中餐、腹中味。

“小楊啊,你們二龍山,山腳靠近龍泉溫泉的十八號地,怎樣了?”

楊誌看到梁世傑的吊鉤向一條紅鯉滑了過去,他心中一緊,為這十八號地,祝朝奉和宋江都給他送過酒。

“市長,那塊地,是好地,可太麻煩,盯上的人太多。不瞞您說,從省裏到市裏,好多人都給我打招呼。我這‘土地爺廟小惹不起大菩薩’,索性把那塊地閑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