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螺距P的測量。先將目鏡分劃板上的平分60°夾角的虛線與螺牙一側邊重合(壓線法),且使其交叉點大致落在側邊中點上,記下縱向測微器讀數Ⅰ縱(橫向測微器不動);轉動縱向測微器,使螺紋影像移動n個螺距後(n可按螺紋旋入長度的不同取3~6牙),使另一牙的同側邊與分劃板同一虛線重合,記下縱向測微器的讀數Ⅱ縱,這兩次讀數之差︱Ⅱ縱-Ⅰ縱︱,即為此螺紋n個牙的螺距Pn左。一般應測出螺紋副在任意旋合長度內最大的螺距累積誤差ΔPn。
同理,為了消除螺紋安裝誤差的影響,實際測量時,還應測出相鄰的另一(方向)牙麵的螺距(Ⅲ、Ⅳ)位置,然後取其平均值。
③螺牙半角α/2的測量。用影像法測量牙型半角時,先使分劃板上平分60°夾角的虛線與被測牙型輪廓的一側邊重合,測量時可用間隙對線法,且使交叉點大致落在側邊中點上,記下角度讀數目鏡中的角度讀數α/2Ⅰ(即左半角);調節縱、橫測微器及分劃板,使螺牙另一側邊與上述分劃板上的虛線重合,記下角度讀數α/2Ⅱ(即右半角)。測量時注意立柱傾斜方向的正確,保證牙型影像清晰。
同理,如果螺紋軸線與測量軸線不一致,則由同一螺旋麵所形成的前、後邊牙側角會不相等。
為了消除安裝誤差的影響,再測出另一邊的左、右半角,右半角為α2Ⅲ,左半角為α2Ⅳ。
(7)將測量結果記入實驗報告,進行精度評定。由於螺紋的各單項差是綜合影響螺紋旋入性的,所以將測量結果處理,計算出螺紋的作用中徑,與標準規定的公差及偏差相比較,得出適用性結論。
(8)作用中徑是指螺紋配合時實際起作用的中徑,它是與作用尺寸相似的概念。當外螺紋有了螺距誤差和牙型半角誤差時,相當於外螺紋的中徑增大了,這時它隻能與一個中徑較大的理想內螺紋旋合。這個假想內螺紋的中徑叫作外螺紋的作用中徑,用d2m表示,它等於外螺紋的單一中徑d2s與螺距誤差及牙型半角誤差的中徑當量之和。
對於普通螺紋來說,沒有單獨規定螺距及牙型半角的公差,隻規定了一個中徑公差。這個公差同時用來限製單一中徑、螺距及牙型半角單個要素的誤差。因此,中徑公差是衡量螺紋互換性的主要指標。
判斷螺紋合格性應遵循泰勒原則,即實際螺紋的作用中徑不能超出最大實體牙型的中徑,而實際螺紋上任何部位的單一中徑不能超出最小實體牙型的中徑。
對於外螺紋,作用中徑不大於中徑最大極限尺寸,單一中徑不小於中徑最小極限尺寸,即d2m≤d2max,且d2s≥d2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