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有一戶葉姓人家,三代同堂,一家為官。祖父葉遠出身貧寒,十年寒窗苦讀,最終高中狀元,又娶禦史許大人的千金為妻,翰林學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文件。許氏賢德大方,與丈夫葉遠育有兩子一女。長子葉明知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正三品,次子葉明心好武,任了殿前司都頭。女兒則被選入宮中,得皇上恩寵,賜封品妃。葉明知娶一妻一妾,各生一子,妻於氏之子名葉子廉,妾龐氏之子名葉子奇。葉明心雖娶妻,但膝下無子。子廉自小聰明過人,不僅熟讀四書五經,對琴棋書畫也是一點就通,深得父親喜愛。母親於氏在其八歲時染病,撐不到一年便過世。葉明知思妻心切,更是百倍嗬護這個兒子。
子奇與子廉雖是同父,但性格卻與子廉大相徑庭。不僅不好讀書,自小便和些狐朋狗友相熟,七歲那年就調戲過母親龐氏身邊的丫頭,龐氏整日忙於裝扮自己,想盡一切辦法攬住丈夫之心,知道兒子胡為後竟不責怪,說這是人之常情,把這丫頭竟直接給了兒子。葉明知得知此事後甚為懊惱,七歲的孩童如何如此教育,便用家法教訓了子奇,又訓斥了龐氏。到其九歲時,又因一下人隻聽子廉的而不聽他的吩咐,心懷怨恨,竟指使家丁將那下人打成重傷,那下人因他是少爺,不敢反抗,白白挨了一頓毒打,但此人兄長也在葉府供職,因弟弟無辜被打,心有不甘,便尋個機會將此事稟報給了葉明知。葉明知大怒,詢問之下才知龐氏也隱瞞了真相,氣的葉明知當場要把龐氏和子奇都趕出家門,一旁的子廉為龐氏和弟弟求情,這二人才免於被趕出的命運。但是龐氏和子奇不但不領情,反對子廉更是恨之入骨。龐氏本就想母憑子貴,想不到老爺竟隻是偏心這個子廉,再加上老太太和叔叔也都疼愛子廉,整個葉府上下竟都偏向了子廉那一方,拿龐氏的話說,“真是比東宮太子還太子!根本不把咱們娘倆放在眼裏!”因而龐氏常想借機挑撥,但隻要一提,得到的回應就是被訓斥一頓,因而便不敢再多言語了。
後葉遠離世,品妃自不必說,連皇上都派人來吊唁,一時間朝廷大員競相前來祭拜,這也更加確定了葉家在開封的地位。
話說這葉子廉雖飽讀詩書,卻並未怎麼出得遠門,對外麵的大千世界甚是向往,因此幾次向父親進言,說想出去遊曆幾載,增加些人生閱曆。葉明知開始是說什麼也不同意,但子廉不舍不棄,又找祖母和叔叔為其說話。且說這許氏平日裏最疼愛這個長孫,雖是舍不得他遠離家門,但覺遊曆對子廉的成長會大有幫助,又經不起子廉每日的乞求,便點頭答應。叔叔葉明心膝下無子,更把子廉當作親生兒子來待,隻是對他一個人出去甚不放心,便派出自己身邊最得力的一個武藝高強之人,名楊全的,保護子廉的周全。子廉原十分反對,覺得隻帶身邊小廝出去便是,再加上叔叔身邊的武將,難免行動會受牽製,而且楊全此人他也是知道的,武藝雖高,但為人沒有半點情趣,說話辦事都是甚為嚴肅,子廉還怕他擾了自己的興致。但無奈,叔叔斬釘截鐵,說如若子廉要出去,就必須帶上楊全,否則他是絕對不會替他向父親說話的。子廉無奈,也便應允了下來,再加上他也確實不會功夫,有個人保護也好。
龐氏聽說子廉自己主動要求要出去遊曆,更是喜上眉梢,巴不得這孩子快點出門,早早離開這個家庭,如果能在外麵遇到點意外,永遠回不來,那是更好不過的了。於是也和老太太、叔叔一樣,勸葉明知答應子廉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