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對上對下說話要把握好分寸(1)(2 / 3)

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這樣你可以親自聆聽領導在這方麵的想法,這種想法在很多時候是他真實意誌的浮現,而他卻並未在公開場合予以說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屬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未提出自己意見之前,首先請教一下領導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欠深入,考慮得不是很周到,你還有機會立刻止口,回去後再把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議僅僅是源於未能領會領導的意圖,那麼,你的建議不僅是毫無意義、分文不值,而且還暴露了你自己的弱點,這對你決非是什麼幸事。

向領導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們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認同”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因此,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那樣:“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一種啤酒為什麼比另一種要好,但你的朋友,無論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而影響力是說服的前提。

有經驗的說服者,他們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並善於利用這點已知情況,作為“根據地”、“立足點”然後,在與對方接觸中,首先求同,隨著共同的東西的增多,雙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親近,從而消除疑慮和戒心,使對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做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似使領導的方案或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對性意見呢?有人會說,這到哪裏去找共同點呢?其實不然,共同點是不僅僅局限於方案的內容本身的,還在於培養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對方願意接受你。而且,可以說,越是你準備提出反對,你就越可能招致敵意,因而越需要尋找共同點來減輕這種敵意,獲得對方的心理認同。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你的上司的觀點,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對它的理性的思考。你應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依據,在請教中談出自己的看法,在聆聽中對其加以剖析,隻要你有理有據,領導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是很容易被說服,采納你的意見和建議的。

請教會增強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你對領導不尊重等這些猜測,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信任是人際溝通的“過濾器”。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理解你說話的動機,否則,如果對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的動機是良好的,也會經過“不信任”的“過濾”作用而變成其他的東西,這種東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帶有懷疑主義的色彩,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見和建議,你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與你的“不良”動機聯係在一起。

反對的話繞個彎說

我們會發現,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打獵,並派燭鄒來專管看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地斥責道:

“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兒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