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要學會傾聽(3)(2 / 2)

比如,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和楊虎城頻繁晤麵都有心對蔣發難。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未亮明態度之前,誰電不敢輕易開口。眼看時間越來越緊,雙方都是欲說還休。

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的晤麵中,楊虎城便以他投石問路,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蔣的拜把子兄弟。楊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麵前,若張一旦不讚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便借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這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他策。

這件事例告訴我們,當自己拿不準對方態度的時候,最好不要直言相求或者否定對方,最好使用投石問路法,先摸清情況,再決定下一步行動也不遲。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不直接詢問對方對某一具體做法的態度,而是先引用俗浯或故事,試探其對某一類行為的總的看法,從中得悉對方對某一具體問題可能采取的態度和行動。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劉黃剛剛死去丈夫,情緒低落,十分憂傷。劉秀擔心姐姐憂壞了身體,有意在大臣中選一位如意郎君,為姐姐牽線搭橋。

劉秀的姐姐看中了一名叫宋弘的大臣。一天,劉秀接見宋弘。他彎著腰對宋弘說:“俗話說:‘富易交,貴易妻。’

人富了要換一批新朋友;地位顯赫了就另娶門第高貴或年輕美麗的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嘛!”

宋弘正色說道:“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說貧賤時的朋友永遠不能忘記,貧賤中共患難的妻子永遠不能分離。”

劉秀聽後,稱讚了宋弘一番,十分後悔,再也不想在他身上打主意了。

皇帝的姐姐相中了有家室的大臣,這自然令皇帝頗為難。如果直接詢問,倘若對方予以拒絕,自己的麵子也過不去。於是,劉秀采用了先引俗語試探,得悉了宋弘在婚姻問題上的看法,從中推知他肯定不會同意姐姐的要求,於是也就不再追問了。

這種技巧使用得最高明的應是毛澤東同誌。

1959年8月,毛澤東在武昌東湖會見美國杜波依斯夫婦。毛澤東說:“我也覺得上年歲了,但我還有精力,我每天還能暢遊長江,也在中國其他河流暢遊過。如果你們不反對的話,我想在密西西比河裏遊泳,但我估計杜勒斯、尼克鬆、艾森豪威爾諸先生可能要反對。”

杜波依斯回答說:“正相反,這三位很可能想見到你在密西西比河裏遊泳,尤其在河口附近遊。”

毛澤東輕鬆地說:“真的嗎?如果這樣的話,我便近日內動身出發。就算是位旅遊者好了,不談任何政治問題,隻在密西西比河裏遊泳。如果艾森豪威爾允許的話,我倒想看看他打高爾夫球呢,或許我會見一下在醫院裏的杜勒斯先生。”

毛澤東這段話被視為一九七二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最早征兆。

50年代,正是中美關係敵對時期,恢複兩國正常關係的打算是非常敏感的話題,這涉及中美雙方的態度,毛澤東以遊泳作借口委婉地向美方放出了試探氣球,而杜波依斯已心領神會地把對方的態度也以同樣的方法表達出來,從而為雙方以後的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有些時候,這需要雙方都具有一定的說話技巧,才能更完美、更藝術地把各自的意思表達出來。如1949年的北平談判,因為當時正處在全國解放前期,國民黨方麵談判代表在談判失敗後麵對蔣介石的窮途末路,已不願再為其陪葬,很想棄暗投明,但因為不知我方的真實意圖能否接收,於是乘一次打牌的機會,巧妙地向毛澤東同誌提出了一個問題說:“毛先生,是平和好哇還是清一色好。”

毛澤東同誌微微一笑,當即回答,當然是平和好,平和好。從而給對方代表吃了顆定心丸。結果不久,在周恩來同誌的安排下,一個個都脫離了國民黨的控製來到了北京.

話中話,弦外音的說話藝術在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經常遇到。會說固然可喜,會聽也是本事,否則就成了對牛彈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