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要學會傾聽(2)(2 / 2)

不過,要“作啞”不難,要“裝聾”才是不易,因此也要培養對他人言語“入耳而不人心”的功夫,否則心中一起波瀾,要不起來回他一兩句是很難的。

學習裝聾作啞,除了可以不戰而勝之外,也可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目標,而習慣裝聾作啞,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煩,有時還可以變不利為有利,好處甚是不少。

在一列車上,一位身著便服的偵察員走進廁所。冷不防,一個豔裝妙齡女郎一閃身也擠進了廁所,反手將門關上:“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錢包給我。否則,我就喊你侮辱我!”

一切來得這麼突然。偵察員深知,在廁所裏沒有其他人,辯解是毫無作用的了。稍一遲緩,這個女郎立即會使自己身敗名裂的。陷入困境的偵察員臨機應變,突然張著嘴巴。不停地“啊,啊”,裝成一個十足的啞巴,表示不懂女郎說些什麼。

女郎為難了,趕忙打手勢。偵察員仍然窘急地“啊啊”著。女郎失望了,真倒黴,偏偏碰上了個啞巴!她正想轉身離去。此刻,“啞巴”一把抓住女郎,抽出鋼筆遞給她,打手勢請她將剛才說的話寫在手上。女郎不禁轉憂為喜,接過鋼筆就在偵察員的手上寫道:“把你的手表和錢給我。不給,我就喊你侮辱我!”偵察員翻轉手掌,抓住女郎說話了:“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搶劫罪,這就是鐵的證據!”

女郎目瞪口呆……

這位便衣警察就是靠裝聾作啞,機智勇敢戰勝了犯罪分子。

在人際交往中,有許多場合都可以使用“裝聾作啞”的辦法,躲開別人說話的鋒芒,然後避實就虛、猛然出擊。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卻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化幹戈為玉帛,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場合很多。

(1)可用於挽回“失語”所造成的尷尬局麵。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語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語,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實習期問,一位實習生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關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這裏就是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象。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的可能,再稱讚幾旬從而再次造成尷尬局麵。

(2)處理、製止別人的中傷、調侃。

朋友之間雖然很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吳軍因身體肥胖,同班的李明、張峰“觸景生情”,“冬瓜”長“冬瓜”短地做起買賣來,並時不時拿眼瞅吳軍,扮鬼臉。麵對拿別人的生理“缺陷”來開過火的玩笑,實在讓吳軍氣憤。欲要製止,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卻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麼辦呢?

此時吳軍穩了穩躁動的情緒,緩緩地走過去,拍著二人的肩膀,輕言細語地問:“李明,聽說你有1.8米高,恐怕沒有吧。”接著又對張峰道:“你今天早上吃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