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笑侃電視劇三十年(1 / 3)

淳樸的《武鬆》

春晚不好看,BT被封殺,想出去又買不到車票。過年在家幹什麼呢?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看看電視嘎嘎山湖(嘮嗑)。電視劇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觀眾來說,是一種娛樂方式,比起唱卡拉OK,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什麼的都要便宜許多。

比如說,你坐在家裏看電視劇,如果看到了一部精彩的電視劇,那她就是光臨你家的天使,如果不幸看到一部爛電視劇,那她就是溜門撬鎖進到你家的流氓。

所以看電視劇重在選擇,誰也蒙不了他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你吹得天花亂墜,電視劇,好看才是硬道理。

我統計了一下,2009年電視劇產量比2008年減少了3000多集、100多部,是自2000年以來電視劇產量持續攀升的首度回落。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我們觀眾素質提高了,你拍得再多,全是垃圾,我也不買賬,逼得電視劇的製作單位必須要盡量精益求精。所以電視劇的產量下降了,但是質量確實有所提高。

要說好看的電視劇,還要看以前的。中國的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是中央電視台於1980年攝製的《敵營十八年》,在此之前,電視劇都是單集的短劇,所以連續劇的誕生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也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巨大。我們家是最早有電視機的那一批,那時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來我家看電視,沒播連續劇之前,大家對我最多是客氣,播了連續劇之後,那對我可就是尊敬了——“波波,儂幫幫忙,昨天那個什麼片子還沒放完,搞得我心癢癢的,讓我看一下嘛。”

“好吧……三顆大白兔奶糖。”紅袖章一別,神兜兜啊。

第一部廣受好評的電視劇要數《武鬆》。從這部電視劇就可以看出當時民風淳樸,導演靠譜。

看過的人不妨回憶一下,劇中的母大蟲顧大嬸,導演居然真的去找了個長得像大嫂的女演員來演。要放在今天,導演恨不得讓範冰冰去演這種角色。當時表現潘金蓮婚姻生活不幸福還隻用些唉聲歎氣的鏡頭,後來的新版《水滸》就幹脆讓潘金蓮跳進澡盆洗澡去了。

當年我媽看到武鬆醉打蔣門神那段,打碎無數灑壇子。心疼地說:“這要浪費多少酒啊……”她都不知道那些酒可以用水代替的。

飄洋過海來看你

從1980年開始,中央電視台相繼播出了兩部從美國引進的係列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裏森敢死隊》,從此拉升了引進劇轟炸熒屏的序幕。1999年,廣電總局下文,禁止黃金時段播出引進電視劇,從此,中國導演們得救了。

1979年中美建交,第二年《大兩洋底來的人》就被引進到了大陸,當時該劇一播出就引起了轟動,特別是主角麥克戴墨鏡的樣子被許多年輕人模仿,滿大街都是戴黑墨鏡的小癟三。我有個小鄰居,戴了副墨鏡被他老媽罵得要死:“戴什麼墨鏡,照我看啊凡是戴墨鏡的都不是妤東兩。”他回答說:“媽,我覺得您對熊貓不大尊重……”

後來大家知道劇中主角是個雙胞胎,當時還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雙胞胎這回事情。電視劇播出後,哪哪哪有對雙胞胎之類的小道消息常常不脛而走,人家成群結伴地去看現實中的雙胞胎。看到之後還互相轉告,電視劇裏說的是真的,真的有雙胞胎的。到了《加裏森敢死隊》播出之後,很多廠礦的廠房玻璃就被孩了們淬掉一堆!

中國熒屏上出現得最早的偶像劇那就非《排球女將》莫屬了。幾年之後,中央台轉播中國女排,無數老百姓失望至極,怎麼咱們這些打排球的小妹妹們沒有一個會使“晴空霹靂”的。後來再一看,日本小妹妹也不會“晴空霹靂”的。

說到日劇就會想到《血疑》,看完血疑之後,我經常想為什麼我媽媽總是打我,還用拖鞋打,是不是因為我不是她親生的?

經常確一種想趁她睡覺時弄點血出來去化驗的衝動。看過我演出的人都知道我很衝動的,經常做一稀奇占怪的事情。有次糊裏糊塗地居然拿根針付諸行動了,一針下去,血冒出來,又是一頓拖鞋……

從《霍元甲》到《上海灘》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小少港台劇也開始風靡大陸。《霍元賈》是第一部在內地播出的港台電視劇,也是當時的當紅小生黃元申的最後一部代表作。黃元申在成功扮演了霍元甲之後不久,突然宣布隔絕紅塵,毅然去了九華山出家。話說有個看《霍元甲》入迷的人去九華山燒香請願,磕完頭,燒完香,正準備奉上功德錢的時候抬頭一看是黃元申,激動握著他的手上,霍大俠,您跑這來隱居了,我就知道日本人根本沒把你毒死。

自從看了霍元甲之後,學校裏的同學打架時候都自己配音:

呼,哈,piu,哢……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霍大俠一腳踢爛牌匾,然後說:“你記住,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太酷了。當然,當今中國人已經不用再說這句話了,因為現在根本看不起病,去醫院當病夫那是得花大價錢的。

接著,《上海灘》的播出影響簡直可以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周潤發飾演的許文強黑風衣、白圍巾、大背頭的造型實在太深入人心了,就連街角炸油條的老頭也是這副打扮。這部劇帶給觀眾的觀念衝擊是前所未有的。看到許文強時感歎:哇,還有這麼酷的男人。看到馮程程時又感歎:哇,還有這麼溫婉的女人。再看到丁力又感歎:哇,還有這麼走狗屎運的第三者。很多年以後看到《新上海灘》:哇,還有這麼爛的翻拍!

說到80年代的港劇,還有一部不得不提的是《射雕英雄傳》。“83版”的“射雕”讓內地觀眾大開眼界,認識了武俠劇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電視劇類型,也引發了一場“金庸熱”。

看“射雕”最有意思的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綽號,什麼“江南七怪”,“東邪西毒”,小時候聽起來覺得簡直酷斃了,當時我也和一些朋友搞了一個很炫的綽號,後來被一個搞房地產的偷去用了,綽號叫“外灘十八號”。

後來,張紀中導演對1980年那幾部金庸武俠劇的深化推廣功不可沒。因為他每拍一部金庸劇,我們就被迫拿出當年的那幾部重溫一遍,以抵消生理上的不良反應。

最美好的回憶——《西遊記》和《紅樓夢》

其實,八十年代大陸產的連續劇也有很多經典:《西遊記》、《聊齋》、《濟公》,還有轟動一時的《紅樓夢》,都留給我們很美好的回憶。

其中《西遊記》是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而且《西遊記》至今對人們的生活都有著指導性的作用。裏麵那些妖怪,比如說太上老君的童子、文殊普賢的坐騎、佛祖照明用的燈芯……這些妖怪全都被收走了,而其他一白骨精、蜘蛛精、虎力大仙鹿力大仙這些散妖,都被孫悟空一棒打死。——這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哪怕是做妖怪,沒有後台也是不行的!再比如說裏麵有個人物,沙和尚,整部電視劇放下來他隻說過四句台詞——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