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具體政策篇(八)(2 / 3)

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湘發〔2010〕14號

2010年8月30日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代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為加快湖南省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節能環保等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特作如下決定。

一、深刻認識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

1、是搶抓機遇、立足新的更高起點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選擇。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湖南省立足當前,麵向未來,把握機遇,推動湖南科學發展、富民強省再上新台階的戰略選擇。有利於湖南省搶抓國家大力實施中部崛起戰略、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等重大機遇,深入實施“一化三基”戰略,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迫切需要。湖南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迫切需要以核心技術為依托,培育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增強競爭實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實現綠色低碳化發展、智能信息化發展和高端集成化發展。

3、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的必然要求。重大發現、重大發明、重大技術進步及其催生的新興產業,能夠帶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培育發展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提供就業新崗位,創造新產品,能夠更好地保障湖南省人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新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4、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主題,以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體製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搶占經濟發展製高點為目標,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高起點規劃,著力突破核心技術,精心培育市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培育發展一批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推動新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加快建立湖南特色現代產業體係,為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加快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作出新貢獻。

5、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突出企業主體。強化規劃指導和政策扶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形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堅持創新引領,突出搶占製高點。把握科技發展的趨勢,瞄準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產業高端,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打造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搶占產業競爭製高點。

——堅持優勢優先,突出項目支撐。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科學發展,集中力量支持其中的優勢產業率先發展、特色產業規模發展、潛力產業加快發展。以項目為載體,切實抓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不斷形成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

——堅持集約集聚,突出龍頭帶動。促進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資源要素向產業園區聚集,集中、集約發展。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打造一批龍頭骨幹企業。支持骨幹企業就地延伸產業鏈條和擴散配套,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規模較大、能參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產業集群。

6、發展目標。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總量達到50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20%。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總量達到100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25%左右。

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3大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支柱產業,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4大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先導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強的中小企業;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新興產業成為湖南的標誌性經濟成分,湖南成為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基地和生產製造基地。

三、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

7、做強做優先進裝備製造產業。依托比較優勢,堅持錯位發展,強化自主創新,加快結構調整,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進一步提升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積極組織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一批高端功能部件和關鍵裝備的核心技術,顯著提高先進裝備省內配套率。重點發展中高端工程機械裝備和關鍵部件、高端電力牽引軌道交通裝備和關鍵部件、新能源汽車等整車新品種及關鍵部件、高檔數控裝備、大型冶金礦山設備、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及相關服務等7大類產品。

8、整合提升新材料產業。依托有色金屬、稀土等戰略性資源,圍繞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發揮研發實力較強、產業基礎較好和關聯產業發展較快等優勢,加強資源整合,把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搶占未來戰略製高點和支撐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基石。組織實施工程機械、交通裝備、電動汽車、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等關鍵材料以及關鍵基礎材料提升等重點工程。重點發展先進儲能材料、先進複合材料、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先進硬質材料、基礎原材料、稀土材料及其他新興材料等6大類產品。

9、著力壯大文化創意產業。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挖掘湖湘文化精髓,以集群發展為紐帶,走規模化、差異化和精品化道路,將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成為全國文化一流品牌和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充分發揮數字媒體、數字出版等科技含量高、容易傳播的優勢,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向高端化、網絡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構建以廣播影視、創意出版、動漫遊戲、網絡及新興文化業態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結構優化的文化創意產業體係。重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數字媒體產業、數字出版產業、動漫遊戲產業、創意園區建設等5大領域。

10、加快發展生物產業。充分發揮現有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研發優勢,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品牌效應的大型企業和特色集群。抓住我國生物醫藥市場迅速擴大的機遇,提高現代中藥發展水平,提升化學製藥檔次,扶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特別是加快生物醫學製品、幹細胞和基因技術產業化,搶占生物製品領域競爭製高點。加強農業重大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應用,促進綠色農業產品發展,鞏固湖南省生物育種在國內外的領先地位。重點發展現代中藥、化學藥、生物製品、醫療器械及裝備、糧油作物育種、經濟作物育種、畜牧水產育種、特色生物育種等8大領域。

11、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把握全球新能源開發利用趨勢和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方向,集中突破技術瓶頸。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提高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有序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因地製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積極爭取發展新一代核能;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推進高端輸變電裝備數字化和網絡化,加快智能電網建設。突出發展風電裝備、光伏產品,加快太陽能、生物質能、核電、地熱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形成新能源裝備生產和新能源推廣應用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重點發展風電裝備、太陽能綜合利用、智能電網及其關鍵裝備、核電輔助裝備製造、生物質能源裝備、地熱能及其他新能源等6大類產品。

12、努力振興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抓住物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起步發展,信息產業升級換代和網絡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統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和管理各個環節,推動信息產業跨越發展。加快先進電子信息產品製造、軟件、信息服務、物聯網及新一代網絡發展,推動三網融合、雲計算、移動電子商務等新業務、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開發應用。重點發展數字化整機和新型元器件、軟件和集成電路、信息服務外包、互聯網經濟和移動電子商務、新一代網絡和三網融合、物聯網和物流信息服務、網絡與信息安全等7大類產品和服務。

13、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抓住全球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機遇,堅持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治理並重,依托重點工程,突破核心技術,培育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攻關和市場開發,以大型節能環保產品和技術服務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積極培育節能和環保服務市場,有序推進合同能源管理。重點實施工業節能、建築與生活節能、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城市礦產”、綠色再製造、重點汙染源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節能環保產業培育等8大工程。重點發展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環境治理產業等3大領域。

四、加大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14、鼓勵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企業向國家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推進產學研結合,不斷構建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研發專項,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高端共性技術和瓶頸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對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企業安排300萬元項目配套資金,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企業安排200萬元項目配套資金,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企業安排100萬元項目配套資金。獲得省級技術發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由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給予相應獎勵。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建設,對新認定的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新認定設在企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安排100萬元配套資金,對新認定的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設在企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安排50萬元配套資金。發揮標準的引導和規範作用,對新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家標準製訂主要參與單位,給予一定獎勵。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認定製度和政府采購製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開展專項法律援助,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落實投資者以知識產權入股的有關政策,鼓勵技術持有方以技術入股等形式,與投資者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實體。允許以知識產權投資入股,其出資比例最高可占注冊資本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