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肱骨外髁旋轉骨折兒童為多。我們在手法複位前常使用消毒石蠟油外塗肘關節周圍皮膚,使表皮潤滑,手指觸摸骨折塊感覺清晰,應用手法得心應手,並且可以防止表皮損傷等現象。

(4)本文71例中有39例手術切開複位內固定治療,均是手法複位失敗或因來院診治時間過遲的患者。雖有報道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手法治療,療效也較佳,但我們認為:如能手法複位者,則最好在受傷後3周內手術;若時間太長,則前臂總伸肌及關節囊攣縮,纖維骨痂及瘢痕粘連等原因,使手術操作困難,複位不易達到解剖對位。

(5)無論手法複位或手術切開複位內固定的患者,均需用小夾板或石膏托固定。一般可固定於肘關節屈曲小於90°,前臂旋後位,或直伸肘關節,前臂旋後位。如複位後肘關節屈曲骨折塊不向外向後移位或向後開口,以固定於肘關節屈曲位為宜,此位乃功能位,同時橈骨小頭可抵緊骨折塊,以達相對穩定。如果屈曲肘關節,發現骨折塊有上述移位,則宜采用肘關節直伸前臂旋後位,2周後逐步屈曲至135°位,3~4周屈曲至90°。一般固定時間4周左右,固定期過長後對功能恢複有一定影響。但也不宜過短,由於受傷時複蓋在外髁上的腱膜完全破裂,固定時間過短,其纖維連接強度未必能承受各方剪力,過早活動極易導致骨折塊慢性移位。本文手術組一例未連接,原因是11天撤除內固定,又未加強外固定,過早活動而致骨折塊移位。

(龔正豐 《上海中醫雜誌》1987年第2期)

(六)踝關節骨折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人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躍等活動,主要依靠踝關節的背伸蹠屈功能。踝關節由脛骨遠端、腓骨遠端和距骨體構成。包括內踝、外踝和後踝。外踝遠端較內踝遠端和後方低1cm左右。距骨分為體、頸、頭三部分,其中距骨體構成踝關節一部分。內踝、外踝和脛骨遠端下關節麵構成踝穴,包容距骨體。距骨體前寬後窄,其橫徑差平均2.4mm。踝關節背伸時,距骨體與踝穴適應性好,踝關節穩定,反之,踝關節不穩定易扭傷引起踝關節骨折。

除上述骨性結構外,韌帶是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主要包括兩個韌帶複合體,分別為下脛腓複合體和內外副韌帶係統。下脛腓複合體包括下脛腓前、後和骨間韌帶;外側副韌帶包括距腓前、跟腓和距腓後韌帶;內側副韌帶又叫三角韌帶,主要由淺層脛跟韌帶和深層的前後脛距韌帶組成。

踝關節骨折是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多見於青壯年。關節內骨折的治療對複位及固定要求較高,如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易出現關節失穩、創傷性關節炎等,對關節功能及日常工作生活影響較大。龔正豐教授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根據lauge.hansen分型及逆損傷機製的複位原理,應用合理的正骨手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根據龔正豐教授經驗總結如下:

1.分類及損傷機製

踝關節骨折分類主要采用兩種分類法:lauge.hansen和ao分型。其中lauge.hansen對臨床手法整複及固定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lauge.hansen分型共分為五型:旋後內收型;旋後外旋型(最多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垂直壓縮型。

在詳細介紹lauge.hansen分型前,先弄清兩個概念,什麼叫旋前?什麼叫旋後?旋前位是指:矢狀麵的足背伸,橫斷麵的足外旋,和冠狀麵的足外翻;旋後位是指:矢狀麵的足蹠屈,橫斷麵的足內旋和冠狀麵的足內翻。

lauge.hansen分型是采用雙重命名方式。第一項參照損傷時足的位置:旋前或旋後位,第二項參照變形力(暴力方向):距骨內收:是距骨在冠狀麵水平內移;距骨外展:是距骨在冠狀麵水平外移;距骨內旋:是距骨在矢狀軸上遠端向內旋轉;距骨外旋:是距骨在矢狀軸上遠端向外旋轉。

(1)旋後內收型

足在損傷時蹠屈內翻位,即旋後位,距骨內移內翻,外側副韌帶處於緊張狀態,再加之突如其來的內收外力,造成外側副韌帶驟然過度緊張,形成一個暴發的牽張力,外踝首先受到牽連,造成外踝撕脫骨折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此時外側的牽張暴力得到一定的釋放,但呈內收趨勢的外力仍繼續,造成距骨對內踝的擠壓,形成內踝近似垂直骨折。Ⅰ°:腓骨在踝關節平麵以下撕脫或者外側副韌帶撕裂;Ⅱ°:外踝加上內踝骨折,內踝骨折線斜上內上方或近似垂直,常合並踝穴內上角關節下方骨質壓縮,或軟骨麵損傷。

(2)旋後外旋型

足在受傷時處於蹠屈內翻位,即旋後位,距骨呈內翻,旋轉軸位於內側。跟骨上關節和距骨下關節麵呈角鉸鏈,故此型骨折的外旋暴力乃是跟骨的內翻引起距骨的外旋(角鉸鏈的旋轉作用),當距骨受到外旋外力,或小腿內旋,使距骨受到相對外旋外力,距骨前寬後窄在踝穴內以內側為軸向外後方旋轉,衝擊外踝向外後移位,踝穴被迫向外後側增寬,造成下脛腓前韌帶過度緊張引起損傷,外旋暴力繼續外移造成外踝骨折,由於此時內踝及內側副韌帶仍存在,骨間韌帶仍完整,外旋暴力受到一定限製,且此時由於下脛腓前韌帶的損傷,處於下脛腓聯合處外踝部分相對薄弱,故骨折斷端多位於下脛腓聯合水平,外旋暴力再後移致下脛腓後韌帶損傷或後踝骨折,最後暴力傳至內側,引起三角韌帶的牽拉加之旋轉的距骨後內部分撞擊造成內踝骨折後三角韌帶斷裂,共四個步驟,當然該暴力有大小,損傷過程一氣嗬成,暴力傳導過程中逐步得到釋放,最終完全釋放,暴力終止處即為損傷終點。該類型是最常見,約占踝關節骨折脫位半數以上。Ⅰ°:下脛腓前韌帶斷裂或脛骨前結節撕脫。Ⅱ°:Ⅰ°加外踝在下脛腓聯合水平的冠狀麵斜形骨折,骨折線自前下斜向後上,x線片上側位更明顯,有的位置稍高,骨折遠端借助外側韌帶仍與距骨相連。Ⅲ°:Ⅱ°加下脛腓後韌帶斷裂或後踝骨折,可發生下脛腓分離;Ⅳ°:Ⅲ°加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斷裂,當內踝骨折塊較小或不明顯,而距骨外移明顯時,要想到三角韌帶深層斷裂。

(3)旋前外展型

足在受傷時處於背伸外翻位,距骨本身處於外翻位,內側副韌帶處在緊張狀態,當受到額外的外展暴力,距骨在踝穴內受到強力外展的外力,使內側副韌帶驟然過度緊張牽拉,造成內踝撕脫骨折或韌帶斷裂,此時暴力雖有一定的釋放,但仍向外傳導,根據剩餘暴力大小造成下脛腓韌帶不全或全部斷裂,最後剪折力造成腓骨骨折,腓骨骨折多位置偏高。Ⅰ°: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斷裂,骨折塊多為關節間隙以下的橫形撕脫骨折;Ⅱ°:Ⅰ°伴下脛腓韌帶損傷,可單純伴發前或後韌帶損傷,造成下脛腓不全損傷,也可以伴發下脛腓韌帶全部損傷,造成下脛腓分離;Ⅲ°:Ⅱ°合並腓骨骨折,骨折呈短斜形或蝶形,蝶形骨片常位於腓骨外側。x線側位片表現為橫形骨折。下脛腓有無分離根據韌帶損傷程度後腓骨骨折高度定。

(4)旋前外旋型

足在受傷時處於背伸外翻位(外翻),距骨處於外翻位,內側副韌帶緊張,旋轉軸位於外側,當距骨受到外旋暴力時,距骨以外側為軸向前外旋轉移位。此時內側副韌帶過度緊張致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斷裂,此時內側穩定係統已經破壞,暴力傳導順暢,外旋暴力進一步傳導致下脛腓前韌帶損傷(此類型的下脛腓前韌帶損傷較旋後外旋型為重,下脛腓前韌帶以及遠端部分骨間韌帶均可受到損傷),暴力繼續外傳致腓骨骨折,由於此時內側及前方已經無牽絆,外踝薄弱點上移,故腓骨骨折多位置偏高,最後傳至後方致下脛腓後韌帶損傷或後踝骨折。Ⅰ°: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斷裂,內踝骨折線呈橫形或斜形。

Ⅱ°:Ⅰ°伴下脛腓前韌帶損傷,若下脛腓前韌帶完整,也可造成下脛腓前韌帶在脛骨結節附著處的骨折。Ⅲ°:Ⅱ°伴外踝骨折,外踝骨折位於下脛腓聯合處近端,位置偏高,呈螺旋形,骨折線由前上自後下,並向前成角。下脛腓分離。Ⅳ°:Ⅲ°伴下脛腓後韌帶或後踝撕脫,後踝骨折麵多超過負重關節麵1/4,下脛腓分離。

(5)垂直壓縮型分為2種:一種是單純垂直壓縮外力,依受傷時踝足處於位置不同,分為背伸、垂直和蹠屈型。還有一種是複合外力引起的垂直壓縮骨折,分為垂直外旋、垂直外展及垂直內收型。此類型骨折骨折暴力大,脛骨遠端關節麵受累明顯,多需手術治療,故不在本節重點討論範疇。

2.手法複位固定技術

複位原則:分析損傷暴力導致骨折移位的情況,結合現代醫學骨折分型,逆損傷機製,開放複位通道,運用正骨手法,整複關節骨折。固定可采用小夾板聯合馬糞紙夾板、石膏管型或u型石膏固定。當然,我們介紹的所有固定包紮技術,僅限於閉合性骨折損傷,開放性骨折本節不做討論。

(1)材料準備

1)木夾板

夾板2塊,分別置於小腿及踝內外側。均需要根據健側肢體長度量體裁衣。

長度:外側夾板自腓骨小頭下3橫指(患者手指)至足底;內側夾板一般與外側夾板等長或可稍短;夾板寬度一般為4~6cm(兒童則根據情況調整)。

2)馬糞紙夾板

常規使用內外側兩塊,根據骨折類型,必要時加用後側紙托。使用三層紙夾板。長度:外側自腓骨小頭下3橫指(患者手指)向遠端一直包繞足底自對側,內側一般與外側紙板等長或可稍短,後側紙板近端與外側紙板齊平遠端至足底蹠趾關節部;內外側紙板寬度為患側小腿周徑的1/3;後側紙板托寬度為小腿1/2。內外側紙板剪法:紙板近端剪出弧形缺口,遠端前方剪出大斜弧形,後方剪一小斜,整個紙板邊緣剪出小豁口便於塑形;後側紙板托剪法:遠近端各剪出弧形,在紙板托過踝處兩邊各剪除一半月形紙塊,便於超踝固定。紙板使用前潮水備用,便於塑形。

3)石膏

u型石膏:自腓骨小頭下5橫指(患者手指)繞過足底內側上行,高度較外側低,根據骨折類型塑形。石膏管型:自腓骨小頭下5橫指(患者手指),抵達足趾背側蹠趾關節,足趾蹠側超出足趾1~1.5cm,根據骨折類型塑形。夾板及石膏位置均不宜過高,需防止腓總神經損傷。

4)其他

繃帶;成人:布繃帶2卷(8cm×200cm);兒童:將其寬度截去30%~50%,適於兒童肢體的固定;

棉紙及棉墊:棉紙一般鋪三層厚包繞患肢;棉墊一般製成塔形墊放置關節凹陷處。

(2)體位準備 該骨折複位,往往在非麻醉下進行,因此需要患者配合。患者常規平臥位,患肢屈髖屈膝以放鬆小腿三頭肌,助手雙手環抱小腿近端,術者正對站在患肢遠端,準備複位。複位完成後,需另一助手牽引穩定複位,術者進行包紮固定。複位常需兩名助手配合術者進行。

(3)複位方法

骨折的複位根據lauge.hansen分型,按照逆損傷機製進行,然後維持固定。

複位口訣:欲合先離、原路返回、以筋帶骨、扣擠合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