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 複合變性澱粉(2 / 2)

(三)複合酯化澱粉

1.交聯酯化澱粉

楊寶等研究了小麥澱粉經環氧氯丙烷交聯和醋酸酐酯化修飾處理後黏度特性的變化。環氧氯丙烷用量、交聯pH、交聯時間、醋酸酐用量、酯化pH和反應溫度都對產品澱粉的黏度峰值有著重要的影響,複合變性後,小麥原澱粉黏度峰值可提高5~6倍,可以更好地作為穩定劑、增稠劑使用。

杜連起等以馬鈴薯原澱粉為原料,在水相體係、堿性條件下與醋酸酐作用,生成馬鈴薯澱粉醋酸酯,然後與交聯劑進行交聯反應,得到馬鈴薯交聯澱粉醋酸酯。化學鍵的交聯作用使所製取的產品具有充分的顆粒完整性,使馬鈴薯交聯澱粉醋酸酯糊液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抗酸性和抗剪切能力,同時具有較高的抗老化性和冷凍穩定性。

馮琳等以木薯澱粉為原料,以環氧丙烷為交聯劑,醋酸酐為酯化劑,用濕法工藝生產乙酰化羥丙基澱粉酯,工藝優點是反應均勻,化學藥品殘留少,質量穩定,其產品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和凍融穩定性,可應用於多種食品。

王宏雁等以木薯澱粉為原料,用己二酸二乙烯酯作交聯劑,醋酸乙烯酯作酯化劑,製備交聯醋酸酯澱粉。製備條件溫和,交聯反應易控製,反應效率高。測定產物糊化溫度、黏度、凍融穩定性等特性,結果表明,與原澱粉相比,產物具有較高的黏度和較好的冷凍-凍融穩定性。

2.氧化酯化澱粉

金惠平等將雙氧水對玉米澱粉的氧化作用與三聚磷酸鈉和澱粉的酯化反應相結合,采用幹法工藝製備氧化複合澱粉磷酸酯。製得的氧化複合澱粉磷酸酯,澱粉易吸水膨脹,成糊時間提前,成糊溫度降低,且糊不易回生,黏度穩定性高,糊化品質好,表觀黏度略高於玉米澱粉磷酸酯。

3.羧甲基酯化澱粉

王遂等以玉米澱粉為原料製備了複合羧甲基磷酸單酯變性澱粉,討論了該變性澱粉的有關性能及其與取代度的關係。研究表明,高取代度的產品耐酸性、耐熱性、凍融穩定性、抗生物降解性等均優於低取代度的變性澱粉,可保證變性澱粉水溶液黏度長時間穩定,有利於變性澱粉在塗料、油田、飲料等行業應用。

4.羥丙基酯化澱粉

李光磊以玉米澱粉為原料製備了羥丙基-磷酸單酯變性澱粉,正交試驗結果分析表明,各因素對酯化反應的影響程度從強到弱依次為:反應時間、磷酸鹽用量、反應pH、羥丙基澱粉取代度。經複合變性後,玉米澱粉糊的透明度、凍融穩定性提高。

5.酸解酯化澱粉

史巧玲等研究了在微波條件下,以玉米澱粉為原料,酸為催化劑,硬脂酸為酯化劑,製備硬脂酸玉米澱粉酯的工藝條件。由於製備過程中酸解和酯化同時進行,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原澱粉相比,酸解酯化複合變性澱粉黏度較低,透明度提高,抗凝沉性好。

(四)複合接枝共聚澱粉

澱粉接枝共聚是通過澱粉分子形成自由基,再與具有不飽和鍵的單體發生接枝共聚反應,形成一種新的共聚物,也稱為接枝澱粉。

張玉軍等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硝酸鈰銨為引發劑,將丙烯腈接枝到環氧氯丙烷與澱粉作用得到複合交聯接枝共聚澱粉。對製得的雙變性澱粉進行金屬離子吸附性能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在溶液處於中性或微酸性環境下,Cr6+吸附率達78.2%;在溶液處於弱堿性環境下,Cu2+的吸附率達到86.3%。

李兆豐等以過硫酸銨為引發劑,研究了酸解氧化澱粉與醋酸乙烯酯的接枝共聚反應。實驗結果表明,酸解氧化澱粉與醋酸乙烯酯接枝共聚反應的最佳條件為單體與澱粉質量比為80∶100、接枝反應溫度為70℃左右、pH為4左右,對應接枝百分率為28.2%,接枝效率為49.1%,單體轉化率為99.8%。

Zhang等提出,通過在商品化的澱粉上接枝二甲胺化異丁烯酸來製備含有胺基團的交聯澱粉接枝共聚物。這種聚合物可用作Pb2+和Cu2+的吸附劑,研究表明,2h就可達到吸附平衡且吸附量達到最大,與未接枝澱粉相比,縮短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五)複合變性澱粉的發展前景

國內外研究表明,與單一變性澱粉比較,複合變性澱粉具有兩重或更多的性能,開辟了澱粉的新用途,彌補了傳統變性澱粉使用範圍狹窄的不足之處,擴大了變性澱粉應用範圍。綜上所述,複合變性澱粉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精細化工產品,複合變性澱粉的開發研製對於促進變性澱粉在食品、紡織等工業中的廣泛應用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