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深化企業改革。雖然經營責任製、承包責任製、租賃製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家階層的產生,但是由於這些兩權分離形式仍具有某種不徹底性,企業經營活動仍隨時應付來自政府各個方麵的直接幹預,與上級主管的私人關係可能比其他什麼條件都重要得多,因此,這一本意在於活企業的兩權分離形式對於企業家的形成來說仍然不是理想的,理想的形式是股份製。在股份製的情況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離,資產所有者(股東,在公有製的情況下是國家)隻能通過股東大會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不能直接幹預企業的經營工作,隻能通過董事會來決定企業的經營方向。經營權完全屬於相對獨立的經理階層(企業家階層。經理們可以完全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眼睛隻需盯著市場、產品和信息,不必顧忌各方麵的指令、形形色色的攤派,也沒有了各方麵的製約,經營環境是完全平等的。這樣,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第二,完善市場機製。前麵我們已經說過,企業家在市場機製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隻是事物的一個方麵。企業家的成長壯大離不開市場機製的發展和完善。完善市場機製對於企業家階層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1)為企業家的形成提供一種自主選擇的機製。以形成生產要素由市場解決,產、供、銷達到以市場為中心的局麵,而企業家則處於選擇的中心。(2)為企業家的形成提供一種競爭機製。即管理人員的產生和提拔采用聘任製和考核製,要看企業的經營業績,通過市場而不是通過行政途徑,完全不同於從前的任命製,以便形成一個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的機製。這就使得企業家無時不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壓力之下的人才,自古皆然。完善市場機製,包括價格體製的改革,競爭法規的健全,市場體係的完善等等,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的主要工作應放在市場體係的完善上麵,特別是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的建立上麵。特別要盡快建立企業家市場,企業家的流動可以跨地區、跨行業進行。這對於企業家階層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轉變政府職能,政府通過直接千預,會影響企業的經營工作,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於搞活企業,也不利於企業家的成長。今後,各級政府腰盡快轉變職能,變直接控製為間接控製,把主要精力用在總量控製和結製控製上麵,具體問題則不管或少管,與此同時要進行結構調整,以精簡、效能、統一為原則,該減的減,該撤的撤,該並的並,要因事設人而不是因人設事,把機構改革和轉變職能結合起來。此外,還要重新確定企業家的評估體係。我國現有不少企業家的前身是政府官員,不能把企業家的評估和政府官員的評估混同起來,因為出色的官員並不一定是成功的企業家,反之,成功的企業家也並不一定能當好政府官員。因此,企業家的評估應有一套獨特的標準,如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利潤等。
第四,強化企業家的利益。追求自己企業的壯大和發展是企業家工作的重要動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自身經濟利益的關心也是企業家的動力之一。若企業家個人所得與其所經營之企業的效益沒有關係,幹好幹壞一個樣,則企業家就會失去動力而變得無所作為,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並強化企業家的濟利益。
―般說來,企業家的收入包括基本收入、分紅和股票收入三部分。基本收入是在董事會招聘公司經理時就已確定丁的,而且,即使這部分收入也大大超過其他階層人員收入;分紅是董事會根據企業經營狀況而從利潤中支付的股票收入即股票買賣特權收入,這種特權是賦予經理人員的一種按票麵價德購買本公司一部分股票額的權利,經理人員在股票行情看漲時使用這種權利。在西方,分紅和股票收入一般占經理人員總收入的60%以上,因此,企業家階層的收入比其他階層高得多是在所難免的,在許多國家,企業家隊伍大多都是高收入階層。我們要用法律形式,明確企業家的應得利益,使其收入合法化、公開化,我國曾規定承包租賃者的收入不得髙於一般職工平均收入的2—3倍,這在當時條件下也許有其一定意義,但在今天看來,卻是明顯不合適丁對企業家所得不應直接去限製,而可通過個人所得調節稅問接地進行調節。
最後,重塑價值觀念。企業家的生成離不開適宜的文化環境,西歐企業家的成長就得益於宗教改革和新教倫理精神的滋育。我國曆史文化悠久,但自然經濟和傳統體製下的價值觀多為重義輕利、人怕出名豬怕壯等,這種文化背景是極不利於企業家的成長的。因此,我們必須澄清過去的一些錯誤認識,轉變和重塑傳統的價值觀。(1)企業家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企業家是企業這個“樂隊的指揮”,在生產經營中處於中心地位,且收入水平髙,但他們仍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而不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他們與生產工人隻是分工不詞,在政治上是平等的,(2)正確認識企業家個體和企業家群體之間的關係。群體由個體組成,但個體並不等於群體。雖然有個別企業家貪汙受賄,腐化墮落,但這畢竟隻是少數,大多數企業家是過硬的,是經得起考驗的,而且,即使對那些犯過錯誤的企業家,也必須視情況加以挽救,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為,企業家階層在我國是個新生事物,也有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中國的企業家,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冷嘲和熱諷。
企業家隊伍的發展壯大雖非一日之功,但隻要我們努力去創造條件,也並非是遙遙無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