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站在第一線上的,各人應該做自己分內的工作。
赫爾岑(俄國)
科學家觀察時發現,在成群的螞蟻中,大部分螞蟻都爭先恐後地尋找食物、搬運食物,可以說是相當勤勞。但有少數螞蟻則整日東看看,西望望,似乎無所事事,什麼活也不幹。它們被科學家稱之為懶螞蟻。
為了深入研究這些懶螞蟻在蟻群中如何生存,科學家做了下麵的實驗。他們在這些懶螞蟻身上都做上了標記,然後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並將螞蟻窩破壞掉。在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勤快的螞蟻都不知所措,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則挺身而出,帶領夥伴們向自己偵察到的有新食物的方向轉移,並順利地建起新的蟻窩。接著,實驗者把這些懶螞蟻從蟻群裏抓走。結果他們發現,剩下的螞蟻都停止了工作,亂作一團。
看來,絕大部分忙忙碌碌、任勞任怨的勤快螞蟻,根本離不開為數不多的懶螞蟻。懶螞蟻善於運用頭腦分析事物,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能在環境變化時發揮引導作用,具有使蟻群在困難時刻存活下來的本領。
科學家認為,在蟻群中,勤有勤的原則,懶有懶的道理,勤與懶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相比之下,蟻群中的懶螞蟻要比隻低頭幹活、不抬頭看路的勤快螞蟻重要得多。因為,懶螞蟻能看到蟻群麵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蟻群賴以生存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摘自《廣州日報》,文/蔣光宇)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於霄戰風雨。——陸遊(宋)
器大者聲必宏,誌高者意必遠。——《稼軒詞序》
前言
青少年朋友正處在長知識、增才幹、形成品德、強壯體魄的關鍵時期,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會麵臨人生各式各樣的困惑和問題:如何積極地麵對人生?如何製定實現人生價值的策略?怎樣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獲取成功?應該用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立身處世?怎樣去達成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確地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要把青少年一代培養成對社會有用之才,需要灌輸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理念。但是,單純的傳授和教誨,有時不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因為這中間還有一個自我悅納、自我感悟和自我體驗的過程。不少事例說明,一則故事,一個案例,一句名言,有時會使人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甚至終生難忘。
閱讀本書這些故事,不僅能使人增長不少社會的、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以及科學的知識,而且讓人在故事欣賞中獲得思想上的升華和精神上的陶冶。此外,由於本書中的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樸實,青少年學生可以利用一些零星、閑暇的時間涉獵、瀏覽。這些故事及其蘊含的哲理又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對文章的立意、立論頗有幫助,加之配置的數百條經常引用的古詩文佳句,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