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盜賊,小貓咪》(3 / 3)

李白聽了恍然記起,連忙扶起老漢說:“算不了什麼,算不了什麼。”

老漢說:“多少年來,為了報恩,我一直在暗地裏跟著你,除了你在京都時,我進不了皇宮外,從金陵到廬州,從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邊,捕魚,打柴。”

李白聽了,熱淚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搖晃著,親切地問:“孩子哩?”

老人順手一指:“喏,在酒店裏幫工。”

李白正想把魯老板以水當酒的事對老人說,老人打斷了他:“我已聽孩子講啦。那號人,什麼事幹不出來?!”說罷,從屋裏抱出一大壇子酒,“來,仙人,請開懷大飲吧!”老人拍拍胸,“往後,你喝的酒,全由我這老頭子包啦!”

李白樂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癮,一下子全衝了出來。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來一飲而盡。飲著,飲著,醉了。他眯著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門外“聯璧台”上,叫人拿筆;老人知道李白詩興來了,趕快遞上準備好的筆墨紙張。李白遙望滾滾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筆,一揮而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老人伸出顫抖的手,捧起墨跡未幹的草書,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貼在牆上。

打那起,這間普通的茅屋可熱鬧起來了。過路的,打柴的,捕魚的,都想進來看看牆上的詩,有的抄,有的背,一傳十,十傳百。有的還千裏迢迢,專門來欣賞這首詩。有人問起是誰寫的,老漢總豎起拇指,自豪地對大家說:“是詩仙李白的手跡!他是喝了我釀的酒,才寫出這般好詩的呀!”

一聽這話,南來北往的人都爭著到這裏,坐下喝兩盅,細細品味著這醉人的美酒,領略著詩人創造的意境……也不知從哪天起,老漢開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為李白釀酒,還用辛勤的勞作為旅客洗去一路的風塵。

從此,“太白酒家”的店號就亮了出來。

那個魯老板聽說姓紀的老頭釀酒手藝高超,生意興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鬧得自家酒店門庭冷落,酒客越來越少,氣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沒法子,隻得叫傭人捧著幾隻大元寶,外帶兩壇美酒,親自到江邊去拜訪李白,目的是想請他也為自己寫一首詩,撐撐門麵。

李白一眼看出這位魯老板的來意,衝他擺擺手:“你家酒池太淺經不住我一口喝啊!”說罷把手一揚,叫船夫開船,隻見竹篙一點,小船輕輕離開江岸,朝江心駛去了。

魯老板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嘶啞著喉嚨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話好說,好說!”跑了幾步,被石頭絆了一下,“撲通”一聲倒在沙灘上。

不久,魯家酒店關門了,而紀老漢的“太白酒家”生意,卻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後,老漢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絕,把酒灑進長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並且寫下一首悼念老漢的詩。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可見,李白與釀酒老漢情誼多麼深厚!

千百年來,沿江一帶,許多大大小小的酒店總以“太白酒家”、“太白遺風”作為店號,用布寫好,挑在門前廊下,表現出對偉大詩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很“粗淺的道理”就是“應情應景”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文,

而後世?詩漸漸消失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少了“應情應景”寫詩的詩人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