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3 / 3)

說起“罰”的藝術,則應強調有過必罰。有些人總想用道德說服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問題。但是有些事情,比如犯罪,隻靠說服是解決不了的,此時有必要給予一定的懲罰,懲教結合,雙管齊下,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執法者審訊治獄,不要一味用柔,否則就很容易優柔寡斷。法律是無情的,不管麵對的是誰,隻要犯了法,那就沒必要講什麼情麵。在執法嚴明方麵,東漢時期的“強項令”董宣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漢光武帝的時候,洛陽令董宣辦事果斷而公允。有一次,公主家的家奴仗勢殺人,躲在公主府不出來。董宣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等凶手跟著公主出來時當場處死。公主去找光武帝,哭著說董宣欺負她,光武帝把董宣叫去,要他給公主磕頭賠罪,可董宣怎麼也不肯。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肯低下頭去。內侍知道光武帝不想治董宣的罪,又想給光武帝台階下,就大聲說道:“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一聽這話就笑了,他不但沒治董宣的罪,還誇獎了他。

作為執法者,對罪犯一味地柔是不行的,必須能壓住他們的氣焰,氣勢要淩於強硬的罪犯之上。現實中,最難處理的是那些居功自傲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勞苦功高,於是恣意橫行。這些人不受到懲治,社會風氣就會被他們敗壞。所以,嚴明之君的原則是功是功,過是過,今天犯的罪不能被往日的功勞所抵消。執法森嚴,寬猛相濟,才能製服罪犯,進而達到改造、挽救他們的目的,同時也才能維護法律的肅穆與莊嚴。

5.多方谘詢,遵規循理

《鬼穀子》中說:“一日天之,二日地之,三日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右主問。”其大意是,作為君主,一要問天時之吉凶,二要問地理之險易,三要問人情之順逆。還要遍查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看哪裏有危險的跡象。以上是君主調查詢問的原則。

春秋中葉以後,周王室的實力越來越虛弱,但周王仍以天子自居,事事講究排場。景王打算鑄兩口巨鍾:無射和大休,以便享受更美妙的音樂。單穆公勸阻說:“鑄造巨鍾,勞民傷財不說,就是這巨鍾鑄出來,用擊柱一撞,耳朵都震聾了,哪還談得上音樂之美呢?”景王又去征求主管音樂的伶官州鳩的意見,誰知州鳩也反對,他說:“大王要鑄巨鍾,從音樂的角度來說,根本談不上悅耳;從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來說,更是不應該的。”但景王根本不聽勸諫。第二年,巨鍾鑄好了,有些諂媚的大臣對景王說:“大王,這兩口大鍾的鍾聲渾厚和諧,好聽極了!”景王聽後心花怒放,命人將州鳩找來,對他說:“你聽,鍾聲不是很和諧嗎?”州鳩說:“這算不得和諧,如果天下的老百姓都為這事高興,那才算得上和諧。這就是俗話所說的:‘眾誌成城,眾口鑠金。’”但景王根本聽不進這些勸告。結果,景王很快死於心疾,而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從古至今,各王朝的建立和顛覆無不證明了民眾在曆史潮流中的巨大作用。唐太宗把民眾與統治比作是水與舟的關係,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先賢孟子也曾說過:“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由此足見前人對民眾力量的重視。

民眾是曆史前進的推動力,是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的基礎。同樣的,在現代商業領域中,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如果管理手段簡單粗暴,不注重企業和品牌在社會公眾當中的形象,也會導致管理的混亂和失控,從而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國食品公司雀巢公司就曾因管理不善而遭遇信任危機,差一點便兵敗“滑鐵盧”。

雀巢公司至今已享譽百年,它生產的速溶咖啡風靡全球,是其拳頭產品之一。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一種輿論,說雀巢食品的競銷使發展中國家母乳哺育率下降,從而導致了嬰兒死亡率上升。到了80年代,更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抵製雀巢奶粉、巧克力及其他食品的風潮。麵臨嚴重的危機,雀巢公司不得不重金禮聘著名的公共關係專家帕根來商量對策,幫助雀巢公司渡過這一難關。帕根受此重托後,立即著手調查分析。他發現,造成這次危機的根源在於雀巢公司以大企業、老品牌自居,與公眾之間缺乏信息交流。據此,帕根製訂出一個詳細周密的公共關係計劃呈報給雀巢公司。帕根把行動的重點放在了公眾抵製最強烈的美國,虛心聽取社會各界對雀巢公司的批評意見,開展大規模的遊說活動,組織有權威的聽證委員會,審查雀巢公司的銷售行為等,使公眾逐漸改變了態度。在此基礎上,帕根建議雀巢公司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雀巢公司吸取了以往的教訓,不再把發展中國家單純看做雀巢產品的市場,而是從建立互利夥伴關係著手開發市場。雀巢公司每年用60億瑞士法郎從發展中國家購買原料,並撥出8萬瑞士法郎來幫助這些國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還聘請了100多名專家,在第三世界國家舉辦各種職業培訓班。這一係列的活動,使雀巢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因而產品銷路大增。很快,雀巢公司的年營業額雄居世界食品工業之首。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懂得這個道理,再強大的政權,再龐大的企業,也會像希臘神話中的巨人英雄“安泰”一樣,失去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