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2 / 3)

任何時候,眾人的智慧總是大於單個人的智慧,這是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3虛心聽取批評

《鬼穀子》中說:“德之術日: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右主德。”其大意是,君主的“德”之術是:不要堅決地拒絕別人。若輕率許諾,就可能妨害自己的操守;若輕率拒絕,就可能閉塞自己的言路。仰望高山尚可看到頂,測量深淵尚可測到底,君主聽術的公正沉穩則令人莫測高深。以上說的是君主聽取意見的原則。

“勿堅而拒之,勿妄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這是鬼穀子所讚賞的聽術,也是每一個肩負領導使命的人應該切記的。對於他人的意見,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都應該慎重對待。尤其對別人的批評,更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漢書-霍光傳》裏記載了一則“曲突徙薪”的故事:從前,有一戶人家建了一棟房子,親朋好友紛紛稱讚房子造得好,主人十分高興。這時,有一位朋友對主人說:“您家廚房上的煙囪是直的,灶膛的火很容易落到房頂上,極有可能引起火災。您應該在灶膛與煙囪中間加一段彎曲的通道,這樣就安全多了。”主人不以為然地笑了笑。朋友又說:“您在灶門前堆了很多柴草,這樣也很危險,還是搬遠一點好。”主人心裏很不高興,沒有聽從朋友的建議。過了幾天,新房果然發生了火災,鄰居們奮力幫助他把火撲滅了。主人擺了酒席,感謝幫忙救火的人。這時,有人提醒主人:“您請了救火的人,怎麼能忘了那位向您提忠告的朋友呢?”主人連連點頭,親自跑去把那位朋友請來了。

做事時要向有經驗的人虛心請教,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聽忠言,最終會自食惡果。

“兵聖”孫武在初任吳國將領之際,看到吳王因想稱霸而急於起兵,大夫伍子胥想報殺父之仇而急於戰事,沉痛地說:“戰爭若感情用事則無法取勝,戰爭的終極目的乃在求勝,故急於無勝之戰,猶如負幹草人火一般自取滅亡。目前對戰爭之準備未盡周全,敵情也無法掌握,若隻因私欲而戰,豈可得勝?昔人有言‘逐鹿者,迷於山’,若現在興兵,豈不犯下極愚蠢的錯誤?”吳王闔間接受了孫武的意見,伍子胥也打消了急於伐楚的念頭。後來,正是孫武率領吳軍攻破楚國的國都。吳王采納孫武的正確建議,使吳國避免了一次魯莽的戰爭。

現在,一些世界知名企業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也歡迎不同的聲音出現。2004年,溫家寶總理會見了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斯隆。在談到公司決策的時候,斯隆說出了通用汽車公司的決策理念。那就是:聽不到不同意見不決策。很多人都希望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有一致的意見,這樣就可以順利地實施,為什麼通用汽車公司背道而馳,必須聽到不同意見才做出決策呢?事實上,這正是通用汽車公司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個重要原因。任何人做事都不可能麵麵俱到。尤其是當今時代,各種信息充斥在我們的周圍。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東西,那麼在決策的時候就難免會出現考慮不周全甚至錯誤的地方。這個時候,學會從別人那裏借用智慧、聽取不同的意見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也就是善於從不同的人那裏借腦,具有采納價值的進行必要的吸收,沒有采納價值的也不會影響最終的決策,何樂而不為呢?

4.賞罰必信正

《鬼穀子》中說:“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右主賞。”其大意是,凡獎賞,最重要的是守信;凡刑罰,最重要的是公正。賞必信,刑必正,必須讓臣民親身見聞,對於那些沒有親見親聞者,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誠信若能暢達天下,連神明也會護佑,又何懼奸邪之徒幹擾君主呢?以上是君主賞罰的藝術。

“信”與“正”是賞與罰的關鍵所在。有功不賞,則無人思進取;有過不罰,則惡人將肆虐。賞、罰都要取信於民,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從立木樹信開始的。當法令已詳細製訂但尚未公布之時,商鞅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就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商鞅將賞金增加到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將木杆扛到了北門,結果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人們這才開始相信商鞅。這時,商鞅下令頒布變法法令。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對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在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為強盛的國家,為後來秦王贏政“掃六合、四海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起“賞”的藝術,其實並不像賞功那麼簡單。有時候,為了鼓舞士氣,即便無功也要賞。戰國時期,燕昭王任樂毅為大將,聯合秦、韓、魏、趙軍隊,合五國之力一起進攻齊國。齊滑王聞訊,急忙調兵遣將,令觸子為先鋒官在濟水迎戰。觸子采取了避其鋒芒的做法,堅守壁壘不戰,樂毅也沒有好的對策。此時,糊塗的齊滑王卻幫了聯軍的大忙。他見觸子隻守不攻,覺得有損齊國的威風,命他立即出兵。觸子隻得被迫迎敵,結果被打得大敗,觸子也不知所終。幸虧齊將達子引領殘軍且戰且退,一直退到齊都臨淄以西的一個叫秦周的地方才停下來,準備死守臨淄城。達子想犒賞士卒以振奮士氣,於是就去求齊滑王,希望他能發放城內國庫的金幣犒賞三軍。齊滑王拍案大罵道:“達子你打了敗仗,還妄想要我的賞賜!你馬上給我死戰,否則提頭來見!”達子一聽這話,仰天長歎,心想:昏君不知審時度勢,必然沒有好下場,齊國沒希望了。無奈之下,他隻能率殘部衝進敵陣,奮力拚殺,結果戰死沙場。達子一死,五國聯軍長驅直入,殺進臨淄,搶走了齊國宗廟裏的重器,還將齊國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齊滑王昏庸無道,貪小失大,結果將整個國家都拱手送給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