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定位自己 積極拚搏(1 / 2)

什麼叫“定位自己”?“定位自己”,主要是指要確定好自己與你所在單位的關係,或者說是確定好自己在你所在單位的“角色”。比如說,你作為公司的一名員工,你與公司的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是“老板”與“打工者”的關係,還是“合作者”之間的關係?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係,還是“共贏”或“平等的互惠互利的”的關係?等等。這是影響一個員工心態極為重要的因素。

怎樣才是正確定位自己呢?很簡單,那就是把自己當作單位的一員,當作單位的主人;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主人翁精神”。比如你在公司工作,公司好比一個家庭,你就是家庭中的一員;你來公司,是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給老板打工。你和老板是平等的合作夥伴,而不是雇傭和被雇傭關係;你和公司,我和老板的利益是一致的,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雙贏”的關係,公司發展我發展,公司興衰我興衰,而不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公司給你月薪年薪,讓你養家糊口,給你一個發展的平台,你就要義無反顧地為公司工作,與公司共享發展成果。

阿英是一位在公司幹了五年的職員,一年前被提拔為總務主任。可最初的她隻是一個小小的“打雜”的辦事員。她對公司有著特別的感情,總是當作自己的“家”:來得最早,下班最晩,公司繁忙時,她總是主動加班,從不計較我不要加班費;她好像生來是個“扣門”人,比公司的老板還要講節約,還要精打細算,誰個浪費水電和紙張,她總是要批評人家幾句;她自知沒上過大學,知識不夠用,於是自信了財務管理大學課程,拿到了大學文憑和會計證書;一年前,公司總務主任離任時,老板要公開選拔一位能力高強的接任者,幾番角逐,她戰勝了眾多的大學生、研究生,成為老板最後“一錘定音”的人選。此刻的她,臉上露出成功的笑容。

阿英的成功和快樂,源自她的“正確定位自己”,把自己當成老板,當成公司的主人,因此,她充滿著激情和成就感。

記得有一本書叫《帶著老板心態去工作》,說的也是把自己當成老板,正確“定位自己”的問題。一個員工假如帶著老板的心態去工作,他會變得更有激情,更操心,更努力,更拚命,更主動,更有成就感、自豪感,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裏還派生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位員工,請問你為誰工作?這應該說是“定位自己”的最通俗的說法吧。

是的,我是誰?我來公司是為誰工作?我與公司的關係是怎樣的?這都需要給自己“正確定位”。

答案自然是繁紛多樣。不少員工說:“我在為公司工作。”我想這絕對不是最完美的答案。最完美的答案是對他們說:“我在為公司工作的同時,是在為自己工作!”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說:“無論在什麼地方工作,都不應把自己隻當做公司的一名員工——而應該把自己當成公司的老板。”

這裏講一個日本普通打工仔成為全國第一理財家的故事。

之所以說他普通,是因為他的生活同其他日本人沒什麼兩樣。早晨擠火車上班,中午靠老婆給的零用錢買午餐,每天工作18個小時。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創下了2005年全年納稅3449萬美元的紀錄,成為日本頭號稅王,而此前這一桂冠一直被總裁級人物把持。現在,他已被稱為日本第一理財人,他仿佛具有希臘神話裏邁達斯的金手指,具有點石成金的功夫。

46歲的清原達郎畢業於東京大學,曾進入野村證券工作,後來留學美國,在斯坦福大學獲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進入“塔”投資顧問公司工作,目前在該公司擔任運用部長一職。“塔”投資顧問公司是一家小公司,隻有5名總裁和10名雇員。但該公司卻是日本頂級的投資顧問公司之一,僅2004年的經營合同額就達到了24.3億美元。

清原達郎的成功顯然與公司的高收益分不開。該公司前一年度的收益回報率達到驚人的102%,也就是說取得了資產倍增的佳績。該公司去年的回報率也達27.8%,而清原一人的貢獻就占到了三分之二。從清原去年3月份負責交易資金量來看,10至50億日元的為26筆,100至500億日元的也達5筆。清原將它們全部投資於日本國內股票市場。投資手法除了做長線(即長期持有靜待其升值)外,還結合賣空、現買現賣等避開各種風險,實現穩定的長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