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目標對人的成功和幸福的激勵是巨大的。《羊皮卷》裏說:“麵對黎明,我不再茫然。”人為什麼不茫然,因為有了理想,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坐標。遠大的理想,是人生的一種卓越的追求。拿破侖·希爾說:“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你將來想要獲得什麼成就才最重要……有了目標,內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
理想和目標可以喚醒人,調動人,塑造人,激勵人。它使人心裏踏實,生活充實,情緒快樂,充滿激情,容易獲得巨大潛能,就會無懼任何艱難困苦,勇往直前而邁向成功。於是,巴爾紮克要做“用筆鋒征服世界”的文豪,楊利偉要做“中華民族飛天第一人”,李陽“要讓3億中國人都講上一口流利的英語”,伍徳魯夫“要讓全世界人都喝可口可樂”,喬丹“要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薩馬蘭奇要辦最好最棒的奧運會,袁隆平要讓世界幾十億人都吃飽飯。
充滿激情有理想和目標而不懈努力著,這叫“愛奮鬥”。美國有一位廚具推銷員,他的長期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廚具推銷員。他給自己製定了每天的推銷目標:每天推銷350美元。結果一年裏推銷業績從每年3.5萬美元提升到10.5萬美元,提高了三倍,成為最優秀的推銷員。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人類的精神巨人”的史懷澤,21歲時就立下了如此的誌向和“職業生涯規劃”:30歲前,沒研究學問和藝術而生活;30歲後,獻身直接服務人群。“於是,30歲時,他成為傑出的神學家、哲學家、音樂家;30歲後,他用8年時間攻讀醫學,成為醫學博士,然後赴中部非洲行醫,把全部知識和生命貢獻給為千千萬萬生活在病痛和絕望之中的非洲黑人治病的神聖事業,倡導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譽,獲得了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
史懷澤可以說是一位愛生活,有理想,愛奮鬥並且獲得成功的人。
相反,一個幹事業的人,一個在人生旅行上的人假如沒有理想和目標,那將是另外一種結果。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組織兩批人,讓他們沿著二十公裏外的一個村莊步行。
第一批人的做法是:不告訴他們村莊的名字,也不告訴他們路程有多遠,隻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是了。剛走了兩三公裏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時有人幾乎是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麼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不到一半時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意走了。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越低。
第二批人的做法是:明確告訴他們村莊的名字,路程有多遠,每公裏都有明確的裏程和路標。結果這一批人趕路是十分開心,在組織者的引導下,充滿激情,相互間激勵,“瞧,我們已經走了一半啦!”“瞧,最後還有三公裏,加把勁吧!”“瞧,隻剩下1公裏了,快到了!”最後,大夥高情緒高昂,歡歌笑語,大步前行,不一會兒就勝利到達目的地。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在旅途不能沒有方向和目標!有了方向和目標,人們是心明眼亮,越走越有勁,盡管苦和累,也會愉快地到達目的地;相反,沒有方向的人,失缺目標,往往顯得焦急、浮躁,其情緒比正常人低落10倍,結果是抱怨罵娘,越走越沒勁,甚至是偃旗息鼓,躺倒不幹,成為可悲的失敗者。魯迅先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是醒來後不知道要幹什麼。”拿破侖·希爾得好:“茫無目標的飄蕩終歸會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無價的金礦,也會因你不開采而與平凡的塵土無異。”
當今職業人士,最需要的就是同樣是“愛生活,有理想,愛奮鬥”。這是一種高境界的人生追求,同樣是職業人士獲得快樂、幸福和事業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這樣的一位小夥子,在大學畢業的三年裏,成功實現了“目標三級跳”:22歲,實現“年薪10萬元”;24歲,成功地挑戰並推翻國際著名谘詢機構麥肯錫為中國聯通福建公司做的推廣計劃,實施一套自己設計的全新方案,創造了CDMA月銷售7000萬元的曆史紀錄。26歲實現了年薪百萬的夢想。他立誌35歲成為全中國最出色的企業家,他說他還有十年時間去實現這個夢想。2004年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了述寫他成功的當年勵誌類暢銷書個人傳記《天生我才》;更有國內有作家以根據他真實經曆改編長篇小說《青春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