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走出國門 做一個受歡迎的“世界人”(1)(2 / 3)

有的物件在國內旅行時幾乎用不著考慮,出國之前卻應該先掂量掂量。比如,與在國內不同的是,歐美國家的很多飯店都不配備牙具、刮胡刀和拖鞋等,最好自帶。如果是坐經濟艙往返,自備的拖鞋還可以在飛機上穿。

另外,有的人喜歡喝開水,但西方的飯店一般不提供電熱壺或者熱開水,去申請的話又要花費很長時間,不如隨身帶一個電熱杯,既衛生又方便。

外交官告訴你

喜歡佩戴隱形眼鏡的朋友需要注意:在有的國家,購買隱形眼鏡需要有醫生的處方證明。如果你使用的是日拋型的隱形眼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建議準備好足夠的數量,最好再帶上一副備用的框架眼鏡,以免在異地因為眼睛敏感,無法佩戴隱形眼鏡。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自己當年去吉布提的情景。那時我是第一次出國,去的又是一個偏居東非一隅,剛與中國建交,不太為世人所知的國家。百密一疏,當時我也犯過“吃力不討好”的錯誤。

吉布提·“雞不啼”

1979年1月8日,吉布提共和國與中國建交。吉布提位於東非海岸紅海和亞丁灣的出口處,由於瀕臨紅海,也被稱為濱海之國。作為中國第一批建館人員,我被派往那裏,在大使館工作了三年多。

赴吉之前就知道建館工作十分辛苦,但能有機會為中吉兩國的外交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砥礪意誌,鍛煉能力,仍讓我對此行充滿向往。於是在出發之前我四處搜集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同誌討教,特別是考慮可能會有哪些需要,應該準備哪些應急品。老同誌曾提醒去熱帶非洲要少帶衣物,但母親總是不放心,認為總會有四季之分,而且想到要去好幾年,所以僅是常備服裝就把行李箱塞得滿滿的了。

我們是第一批到達吉布提的中國外交人員,一行共六個人。出發時北京正值隆冬,我是穿著西服大衣上飛機的,在卡拉奇轉機時,光穿西服已是酷熱難忍。???了吉布提,戶外熱浪襲人,一下飛機,穿著的西裝就被汗濕黏在身上。前來迎接的當地人隻穿著西便裝或短袖。同行有個戴眼鏡的同事沒說幾句話就要把眼鏡摘下來“透氣”,一貫怕熱的我也不停地用手在額頭上拭汗……彼此大汗淋漓地寒暄、交流著,這樣的場麵事後想想有些滑稽,在別的地方恐怕很難見到。

原來,除部分海拔較高的山區外,吉布提全國都屬熱帶沙漠氣候,溫差甚小,終年炎熱少雨。吉布提的溫度高得令人不可思議。這裏一年有8個月是夏天,年平均氣溫在30攝氏度以上,溫度最高能達到將近50攝氏度,故又有“熾熱的海濱之國”之稱。記得我們剛到吉布提時,平日裏,要出門的時候隻能開車出去,進車之前先要把空調打開吹上一會兒降降溫,否則不敢上車。我們還曾開玩笑說,拿一個生雞蛋,肯定可以直接在車頂上煎荷包蛋……於是笑稱這裏是“雞都不啼”的地方,所以叫吉布提。

當地的男子上身一般不穿背心,喜歡直接穿一件對襟小衫,下身則像阿拉伯人那樣,穿一件類似百褶女裙的寬大褶裙;女子通常穿一件長長的紗麗,材質極薄且透明,一般不戴麵紗。在吉布提,基本上一年都可以這樣穿著。而我,不但在飛機上剛剛換下厚西服,打包托運來的還有毛衣等厚重衣物。後來,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裏,除了剛下飛機那會兒,以及臨別前的簡短儀式上,在吉布提,我再也沒有穿過西裝,大多數時候,一身短袖西便服、一件短袖襯衫、一條西褲就是我們的“工作服”。

籌備建館的工作非常艱苦。為了給國家節省費用,起初我們輾轉尋覓到一個既便宜又得宜的住處,即便如此,還是需要五六個人擠住在一個房間裏--那條件,比集體宿舍還艱苦。天熱,人多,日子本來就難過,我還要找地方放那一大箱子的厚衣服--用不著也送不掉,扔了又怪可惜的。直到使館落成,我的搬遷噩夢才結束。

如今回憶起在吉布提的工作與生活,可謂苦樂參半。最初那段因為對當地的氣候缺少認知而狼狽不堪的生活,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此後我每次臨出國前,搞清楚所去國家的溫度、季節和時差等細節,給行李“減負”、給自己“減負”,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成為一種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