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禮賓司司長
張昆生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與和是華夏文明的核心要素。
孔子對禮製見解深刻。他強調:“禮者天地之序也”;“禮之用,和為貴”。禮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處重要位置,施禮是為了和。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禮遇傳統以民俗、典籍和吏製等形式繼承並不斷發展。
民間交往崇禮、重義、講節。民俗民禮豐富多彩,鄉有鄉規、家有家訓。我幼年生活的山西省襄垣縣上馬鄉那片黃土地,長者在幼兒牙牙學語時就傳授尊稱敬語。我高中畢業後生活和工作的雲南富民縣撒旦公社甸頭村,屬僻壤山村,但鞠躬、免冠、作揖、磕頭時常可見。
禮儀典籍汗牛充棟,《周禮》、《禮記》影響最大。西漢,劉向、戴德、戴聖為《禮記》成籍付盡心血。《禮記》中的《大學》作為《四書》之一,影響了中國朝政吏製、社會生活和思想哲學等方麵幾千年。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即設“典客”署,專司國家禮賓大事。漢武帝建立了當時世界上較為完整、科學、合理、有效的國家行政管理體製,高度重視禮尚往來,專設鴻臚寺管理國家禮賓典禮。隋唐統治者將禮賓納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治理國家。禮部轄區從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擴大到全國學校甚至科舉考試。清朝禮部尚書為從一品重臣,禮部下設四個司,管理儀製、嘉禮、軍禮、學務、科考等要務,另設鑄印局,掌管鑄造皇帝玉璽等。禮賓禮儀是國家的顏麵,禮與和是主流。
在許多別的國家,禮的核心亦為和。“Protocol”(意為禮賓)源於古希臘文,“Pro”意為“第一”,“tocol”意為“黏合、粘和”。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使用英語和法語表達禮賓時,均用“Protocol”。日本和韓國使用漢字“儀典”。東西方禮儀異曲同工,“和”是核心。
外交部資深禮賓官張國斌先生足跡遍布一百多個國家,每到之處細心觀察當地禮儀禮節,頗有心得,形成此書。初讀的感悟:國家不同,文明各異,但尋求和諧相處是共同目標。“禮之用,和為貴”是相近和共同的。感謝國斌讓我再次了解到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同樣亮麗的一麵。
二〇〇八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