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推薦序:在這個這社會裏我們需要林淑藝(1 / 1)

(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係主任 蔡英俊

這是一本關於林淑藝的傳記,一位未滿18歲的生命鬥士的故事,其中有著淑藝自己所寫的文章,也有著與她親近的人對於淑藝一生的紀實。在這裏,我們清楚看到飽受病痛折磨的生命中的每一場煎熬與掙紮,同樣也看到了隨之而生的每一份堅持與希望,並且對下這個社會沒有任何的怨恨或指責。但是,我們做為讀者,閱讀之後總不免會深思我們是否可以更努力,做的更多?林淑藝的生命成就了一種典範,而我們這個社會正需要這種典範。

第一次在“周大觀基金會2004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的會場上見到了她。當時我的身份是代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希望邀約淑藝能有一天前來清華大學的校園,不論是做一天的訪問,或是日後選擇清華大學就讀,我們都相信淑藝“在困難中珍愛每一天每一個學習機會”的態度與精神足以做為榜樣。對於知識的好奇與探詢,必然伴隨著對於生命的好奇與探詢,才得以成就其目標,因而大學校園,除了是追求知識的場所,也是思索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園地。更重要的,淑藝的一生其實是一段與病痛和時間競賽的過程,這種競賽不在於獲取任何外在的掌聲,而在於努力活下去,並且超越自我生命中每一刻的束縛與限製。我希望淑藝這種態度與精神,真正代表我所在的校園裏應該追尋並體現的境地。

當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先生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為林淑藝的書撰寫一篇序文的時候,我先是遲疑了一下。畢竟,在淑藝的生命曆程裏,我和她僅有不到三十分鍾的見麵機會,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她生命中最為親近的人;我所能給予的也隻是一份祝福與期待,更何況在今日看來,那一份期待已然是無法實現的邀約。像這樣一篇序文,我並不是最有資格撰寫的人。現在,捧讀周先生寄來的有關淑藝的文章,我是應該寫的,為見證這樣一段生命的苦難與真實而寫。

在這些紀實的篇章中,每一篇的每一個段落都有苦澀,更有從苦澀中超脫的喜悅與溫馨,但最讓我動容的是《我沒殘缺》一文。這不是因為文章中提到了我自己生長的故鄉——北港,而是在麵對無知的同情及其帶來的無言的羞辱時,淑藝年輕的生命所展示的對於尊嚴的捍衛。“我不是乞丐!”“回來拿走你的錢!”這種呼聲、這種抗議,真教人羞愧,也讓人窒息。

同樣的,一位阿婆或許也是出自善意地問她:“淑藝啊,你知道你跟人家不一樣嗎?”於是,淑藝的一生就隨時要麵對許多這種善意的問詢以及無言的同情,而她最快樂的場景與時刻,竟然是在台北振興醫院複健,尤其是當她第一次在園中看到那麼多跟她一樣的小朋友。“原來我沒有那樣奇怪!有這麼多小朋友是跟我同一個地方的呢!”“太好了,能來這邊,真好。”天真的興奮的心情,是殘缺的生命得以真實無懼的辨認自己時的喜悅。但是,我們又將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什麼是殘缺?我們又將努力建造怎樣的社會來容納更多天真的笑容?擺脫了形軀病痛的束縛,我想淑藝現在在天堂一定是微笑著,跟著一群和她一樣領受過生命的苦痛的人一起微笑,歡唱。在那裏,人的身份不再是以形軀的表象來被認定,而是以她的靈魂以及她所遭受的苦難與永不放棄的努力。但是我知道,其實我們應該建造更多屬於人間的天堂,讓每一個人都能自在而坦然無懼地活著。

這是一本關於林淑藝的傳記,一位未滿18歲的生命鬥士的故事,在充滿著創傷的生命曆程中,總浮現出一份樂觀的憧憬與期待,足以激勵我們,並深深撼動著我們對生命的看法。或許,在這個社會裏,我們的確需要更多書寫生命故事的傳記,讓那些曾經有過的動人的曲折與憂傷、以及最終對於生命的熱愛,能夠引導我們見證生命的真實並且帶領我們向上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