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一)(2 / 3)

三是積極創造條件,有步驟地建立和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製度。由於曆史的原因,城鄉在社會保障方麵分別實行不同的、相互獨立的社會保障製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以及大批"農民工"流入城市,農村的家庭保障受到了越來越大的衝擊,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係,事實上日益迫切地提上了日程。必須承認的是,以中國目前的國力基礎,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製度隻能分步驟地建立和實行,但必須加快這一進程。當前應積極創造條件,做好三方麵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實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二是建立和實行失土農民的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製度;三是建立和實行"農民工"社會保障製度,目前最迫切的是盡快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製度、養老保險製度和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機製,以及包括遭遇天災人禍時的緊急救濟、特殊情形下的貧困救助、合法權益受損或遭遇不公正待遇時的法律援助等在內的社會救援製度。

四是使城鄉居民同等享有義務教育的權利。按照義務教育的本義和世界各國的慣例,由國家主辦的義務教育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全體國民享有同等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義務教育在我國城鄉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城鄉居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事實上是不平等的。義務教育是強迫教育,即使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義務教育也是國家行為,政府有責任擔負起提供有利於學齡兒童就學的各種條件和機會,使他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製的建立,縣級人民政府承擔起了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中央和省級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從義務教育的本義講,這事實上仍然是不夠的。國家必須統一承擔起全民義務教育的責任,從而使城鄉居民同等地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五是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農業的發展必須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適應,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因此,必須真正始終把農業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加入WTO以後,麵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發達國家實力雄厚的農業補貼,我國更需要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首先,要繼續加大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力度。其次,必須改革農村公共物品的籌集製度,統籌城鄉公共物品的供給。在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城市公共物品供給已經相當完善,而農民負擔沉重、收入增長持續遞減的今天,國家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提供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這一早就應當承擔的職責。再次,要在WTO框架下,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力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方式要按照其規則進行相應的調整。第四,對農業的補貼,要從主要用於流通環節轉向生產環節,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以減少流通成本。第五,要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或變相增加農民負擔。

六是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實現城鄉工業一體化。改革開放以前,在我國城鄉實行的是兩種體製、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形成了城市搞工業、農村搞農業的產業分工格局。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我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強了農村的經濟實力,而且成為推動城鄉關係轉變的重要力量。但是,鄉鎮工業在城市工業之外構築起"第二工業體係"這種雙重的工業體係格局,使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在各自相對封閉的係統內運行,城鄉工業在行業和產品結構上表現出高度的同構現象,這既使生產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產品生產上的簡單重複;又加劇了低水平的市場競爭,使消費品市場出現結構性過剩。隨著短缺經濟時代的結束,城鄉雙重工業體係的局限性和消極影響更加突出地顯現出來。統籌城鄉發展,一方麵要求城鄉工業 實行平等和一體化的產業政策,淡化差別意識,在市場準入、財政金融支持、股票上市、土地占用、勞動就業與人才引進、科技攻關以及技術改造等方麵采取相同政策、相同待遇,引導城市工業和農村工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發展。另一方麵,要求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城鄉工業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重組和合作,走城鄉工業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2、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決定表述)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是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整體戰略部署。實行符合各地特點、發揮比較優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係的區域發展戰略,體現了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既有利於充分調動各地區的積極性,又有利於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我國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各地條件千差萬別,客觀上形成了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根據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可以把我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東部地帶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12個省、市、自治區,麵積為129.3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13.5%。這一地帶背負大陸,麵臨海洋,地勢平緩,農業生產條件好,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開發曆史長,居民文化技術素質較高,經濟基礎雄厚。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河南等9個省、自治區,麵積為281.7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29.3%。這一地帶位於內陸,北有高原,南有丘陵,眾多平原分布其中,地理上承東啟西,經濟發展水平在三大地帶中居中等。西部地帶包括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重慶等10個省、市、自治區,麵積為541.3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50%以上。這一地帶幅員遼闊,地形複雜,高原、盆地、沙漠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開發曆史較短,經濟基礎較差。地區發展的差距和不平衡性的集中體現,就是東西部差距。

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我們的共同心願。

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麵展開以後,鄧小平就在思考全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問題。在1988年9月12日聽取關於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的彙報和1992年初南巡談話中,兩次明確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他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什麼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並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

1999年6月9日,江澤民同誌在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戰略構想,明確指出:"現在,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些條件,不抓住這個時機,不把該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會犯曆史性的錯誤。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從現在起,這要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僅僅過了幾天,也就是6月17日,江澤民同誌在西安舉行的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就進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加快開發西部地區,對於推進全國的改革和建設,對於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是一個全局性的發展戰略,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意義。""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關係我國跨世紀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居比較集中,又地處邊疆。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對於保持西部地區政治和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和保障邊疆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他強調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應該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地區大開發。

1999年9月22日,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決定》中明確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根據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規劃和戰略部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貧窮落後的麵貌,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係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按照國家的總體安排,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任務是: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加快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加強人才開發;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加強法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加強改革開放步伐。按照國家的規劃,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大體上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大體用10年左右的時間(2000~2010年),重點搞好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並有效遏製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使西部地區經濟運行逐步進入良性循環,經濟增長速度和居民公共品的享用水平向全國平均水準趨近,為今後西部經濟的崛起和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階段,用20年左右的時間(2010~2030年)全麵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國際化進程,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地區特色經濟,提升西部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使西部地區逐步走上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部分地區率先完成工業化,城市化率超過50%,大多數地區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第三階段,再用20年左右的時間(2030~2050年),全麵推進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建設,部分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逐步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是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謀劃全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是繼實施沿海優先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振興老工業基地,不僅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全國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過一段時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要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機製靈活、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使之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

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隨後,黨和國家領導同誌先後赴東北三省就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進行調研。2003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思路。2003年9月10日,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建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曆史性重大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製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進一步發展麵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所有製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企業辦社會等曆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衰退,接續產業亟待發展。麵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挑戰與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是繼實施沿海優先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第三步棋"。這一戰略的成功實施,將使東北地區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三角"地區之後的中國第四增長極,從而大大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我國發展新階段整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是統籌區域發展、促進東中西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充分發揮中部發展潛力、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迫切需要,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中央高度重視中部崛起。2004年3月,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2004年的主要任務時,在第三項"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概念,並強調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麵。在當年12月5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部崛起"的提法,又首次出現在次年經濟工作的6項任務中。 2005年8月,溫家寶在長沙主持召開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研究促進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2006年2月,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聽取了發展改革委員會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若幹意見的彙報,再次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同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

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長期以來中部地區發展速度落後於西部、發展水平落後於東部的"中部塌陷"問題越來越凸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早幾年就曾提出過類似"中部塌陷"的預警,而如今預警已成事實。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促進中部崛起,有利於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有利於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按照中央的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要著力抓好幾項重點工作:第一,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重要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構建高效農村經濟體係。第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抓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第三,加強綜合運輸體係建設,發展現代市場和流通。搞好交通規劃,加強鐵路、高速公路、幹線公路、長江航運、民航等建設,充分發揮中部在全國交通格局中的樞紐作用。加快現代市場體係建設,逐步形成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第四,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培育中心城市經濟實力,合理發展中等城市,有步驟地建設小城鎮;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建設一批經濟強縣;加大對欠發達區域扶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發展。第五,積極推進改革,加快體製機製創新。大力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第六,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全麵提高開放水平。積極吸引國內外各類生產要素進入中部地區,加強與東、西部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第七,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經濟和節約型社會。加強環境汙染治理,重點治理礦山環境汙染、工業和城市汙染與水汙染。第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諧社會。發展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城鄉衛生事業特別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建設。發展科技事業,大力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