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3 / 3)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和諧社會不僅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這當然是最重要的,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但是,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的資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礦產資源;另一部分雖然可以再生,比如糧食、水果、蔬菜等,但它們的增長要受自然增長率的限製。因此,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舒適的生活、休閑空間,在特定的曆史階段隻能是一定的。人類需求的增長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必須相適應,人類的生產和消費必須以最小的環境和資源代價來進行。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必須維護自然界的平衡,確保社會係統和自然生態係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必然影響到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有賴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道理很簡單,無限製的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壞和減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化,水資源的減少和汙染,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這就不但實現不了發展的目標,還會使地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無從談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無從談起。當前,我國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問題相當嚴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不但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

在人類曆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曾經經曆過依附、開發和掠奪等不同階段。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依附於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一種原始的和諧狀態。隨著青銅器、鐵器等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特別是農業、畜牧業出現以後,人類開始更大規模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改變自然,人類進入了開發自然的階段。當然,這一階段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還很有限,對自然界還沒有造成過大的破壞。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近現代大工業出現以後,人類"征服自然"、"統治自然"的欲望不斷膨脹,毫無節製地向自然界索取和掠奪一切能夠滿足人類欲望的東西。這種對自然界的掠奪式開發利用,一方麵對自然界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麵也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複和懲罰。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之後作出的理性選擇。

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必須始終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切實加大投入,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建設。從當前來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是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確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倫理觀。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係統。人類的命運與大自然的命運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地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穩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們人類自己。二是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確立科學精神,正確認識自然、認識並尊重自然規律。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永遠也不會停止,問題在於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這就必須認識自然,尤其是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隻有在科學認識自然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尊重自然規律,不按自然規律辦事,這個教訓是深刻的。 二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價值,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千古向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城鄉、區域發展的差距在擴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呈持續擴大的趨勢,在分配領域還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有些甚至還比較突出和嚴重。從大量資料來分析,這種擴大趨勢有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裏繼續下去。生產決定分配,做蛋糕是分蛋糕的前提。隻有生產力得到了充分發展,生產的社會財富大大增加了,能夠充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最終縮小和消除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創造必要的條件。與此同時,要通過改革和完善分配製度,規範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從而有效地遏製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趨勢,使全體人民都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原則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構建這樣的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種具體的利益關係和利益矛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在堅持以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前提下,把注重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是必須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關係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對於發展決不能有任何動搖。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要切實貫徹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既要保持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較快發展,又要實現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製機製。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隻能通過改革和發展來解決。構建和諧社會決不是不要改革。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開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注入強大動力。

四是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黨和人民群眾以及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央和地方、各階層之間、各民族之間關係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我們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進一步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麵的重要作用;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五是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社會穩定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社會的和諧。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不少,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繼續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製,切實解決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六是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合力。堅持科學執政,自覺順應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堅持民主執政,毫不動搖地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使整個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建立在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之上;堅持依法執政,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製化、規範化,始終保持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穩定有序,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建立在認真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之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