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1 / 3)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隻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能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才能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為崇高的理想和目標而奮鬥。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出現了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國改革發展也麵臨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和新任務、新情況、新課題。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就必須進一步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人民,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它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組成的科學體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理論基礎,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是其主要內容,是研究生產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科學社會主義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是有史以來從根本上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體係,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係,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自從《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來,人類社會發生了劇烈而又深刻的變動。麵對新情況新任務,迫切要求我們黨的思想理論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隻有發展馬克思主義,才是最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隻有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才能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它們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和中華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理論體係。在當代中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指針。

2、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1)民主法製

民主法製,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麵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民主法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和政治保障。"民主"一詞的原意,就是"大多數人的統治"。雖然不能把"大多數人的統治"理解為人人都是統治者,但是,民主一定要尊重和體現大多數人意願。隻有這樣,才能發揮人民群眾和各個方麵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民主是體現絕大多數人意誌的新型民主。我們黨在總結國內外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主義民主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六屆四全會再次強調,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健全民主製度,豐富發展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行使各項民主權利。

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基本要義,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各項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必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誌,從製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

首先,必須使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能夠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表現在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利,妥善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就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黨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努力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其次,必須使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得到貫徹落實。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越是繁重,越要增強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越要注重維護法製的統一和尊嚴,依法處理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引導和規範各種社會行為,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製保證。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要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緊緊抓住製度建設這個重要環節,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不斷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律化、製度化和規範化。

再次,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各項製度,豐富民主形式,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要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麵進步的需要和改革發展出現一係列階段性特征的新形勢,大力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建立健全法律製度,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立法工作中體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要積極推進司法體製改革,強化司法監督,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要加強各項法律監督製度建設,把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緊密結合起來,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2)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公平正義作過深刻和全麵的係統論述。他們認為,人類千百年來所追求的真正公平。"隻有在共產主義製度下才可能實現";公平的實現程度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決定分配,分配的前提取決於可供分配的產品;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公平及其實現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還認為,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公平及其實現還有自身的特點:一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分配的依據隻能是勞動,也就是馬克思講的"按勞分配"。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勞動能力和家庭狀況不盡相同,分配的結果必定是不公平的。二是機遇和環境是公平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大的公平就是階級差別已經不存在。隻要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社會都會為他們發揮才幹提供平等的條件,也就是馬克思所講的"各盡所能"。三是社會調劑,也就是說,在社會成員分配之前必須作必要的扣除。扣除下來的勞動產品用於再分配,包括救濟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從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的具體內容和基本規則看,它必須包含相互聯係、相互補充的四個原則,是一個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這四個原則是:第一,保證基本權利的原則。這裏所講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存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和受教育權利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這就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建立在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之上。與此同時,必須保證經濟社會發展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避免隻有少數人受益的"有增長無發展"的情形。第二,機會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從總體上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平等發展機會,具有大致相同潛能和相同意願的社會成員應當有著大致相同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前景。在參與社會財富等社會資源分配之前,機會平等的原則要求摒棄先賦性因素(比如身份、家庭出身、性別等)的影響,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有一個平等競爭的條件,能夠得到公正的對待,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能力。第三,按貢獻分配的原則。也就是說,要根據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具體貢獻進行有差別的分配。在社會財富等社會資源的形成過程中,每一個社會成員所投入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所投入的生產要素是有差別的,因而,每一個社會成員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有差別的。按貢獻進行分配,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具體貢獻同自身的切身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做,有利於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有利於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第四,社會調劑的原則。也就是對一次分配後形成的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使社會成員普遍地共享發展的成果。在現實社會中,由於人們能力、機會以及具體環境的千差萬別,由於製度和規則等方麵的不完善、不配套,由於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中存在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在初次分配之後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乃至不公正現象。因此,在初次分配之後,社會有必要進行再調劑。這就必須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製,特別是建立健全有效的以所得稅製和社會保障製度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轉移支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