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1 / 3)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我今為報四重恩,開演觀無量壽經,

願乘如來無量光,廣顯深義起正信。

十方無邊眾有情,聞是經法得大利,

乃至信心一稱名,定獲同生安樂國。

首先請諸位法師、居士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如母眾生,快速地由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脫出來,所以我要成佛。唯有成佛才真正有大能力來幫助一切眾生超出輪回。因此現在來聽聞,講觀佛、念佛、成佛方法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去年在靈泉寺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是我們不墮三惡道、永不曆三惡道苦的救命經。今年我們剛剛值遇靈泉寺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上座和萬佛開光,以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來共同學習《觀無量壽佛經》。

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門之中,極圓極頓、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是淨土法門。而淨土法門之中講理論最透徹,講九品往生的條件最細致和完整的,具足講了四種念佛方法,淨土的五經一論之中,以《觀無量壽佛經》為最。講理論最透徹“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並且這次會講到淨土法門的五大竅訣,如何讓我們具足信願行以後,真正地保障我們能夠往生淨土。

大家都修淨土法門,但是現前如果對於淨土法門的理論不是很明白,信願難以堅固。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之中說:“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淺。”

我們能否往生極樂?我們的真信切願是否真正生起來?要知道生起了真信切願,就是觀照般若。我們所願生的淨土,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實相般若。我們能信的心和求生極樂的願心,這個信願就是觀照般若。

這次會詳細地講解淨土法門的五大竅訣,幫助大家能夠依此修學,真正有把握往生極樂。好像要移民美國,拿到綠卡我們就很放心了,隨時可以回來,回來以後可以再去。同樣的,要往生淨土,了解了這五大竅訣,具足信願行,我們往生也就很有把握。

其中有兩個竅訣已經提過。

第一個竅訣,臨命終時,如何把其他出入的地方,即神識出去的地方:眼、耳、鼻、口,這些全部觀想種子字,把她堵塞起來,因此神識隻能夠由頂出去。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足底出。

第二個竅訣,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字陀羅尼”。釋迦如來入涅槃,他的這種加持力就體現在“一字陀羅尼”之中。加持我們臨命終時一心不亂。

第三個竅訣,就是阿彌陀佛的遷識法。直接把我們的神識,把我們的心與阿彌陀佛的心融為一體。

希望大家能夠專心致誌地聽,如果真正地具足信願,真正依此修學,真正聽進去了,那這次的《觀無量壽經》,應該就是我們此生此世所聽聞的最重要的一堂課。也是此生此世能夠幫助我們真正了生脫死,即生成佛,最殊勝的竅訣。

我們念誦“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的時候,要知道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也是這個蓮池海會之中的一位菩薩。也祝願大家能夠真正地在此生此世出輪回,生極樂,而且上品上生。

淨土法門的殊勝

首先講淨土法門的殊勝,淨土法門是“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徑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

一乘了義。一乘就是一佛乘,就是告訴我們一生成佛的方法。《妙法蓮華經》如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如來臨入涅槃了,所以暢佛本懷,直接告訴我們唯有一佛乘法,前麵的說二乘,大乘、小乘;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如來的方便說。都是如來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眾生根機成熟,所以善巧方便而說。從如來的究竟本懷來說,是希望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一超直入如來地。

淨土法門就是一乘的法門,直接教導我們成佛的法門,教我們現生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相念佛、持名念佛,然後直了成佛。

觀佛念佛是因。一生成佛,皆得阿鞞跋致,一生成佛,這個是果。因賅果海,果澈因源。以阿彌陀佛果地上的究竟覺悟,作我們現前的一念心,那我們現前一念心,當下即成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了義。了義是如來最圓滿的稱性極談。開權顯實,以前都是權巧方便,現在暢佛本懷,把佛真正想說的告訴我們。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出現於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為了教導我們觀佛、念佛的法門,一生成佛的法門。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她是最究竟了義的法門。

同時契理契機。契理,是契諸佛所證得的真如妙理;契機,是契眾生信願觀佛、念佛,得解脫的根機。所以理是指理體,是指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真如妙心。那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始覺,是心是佛是本覺。我們以始覺念本覺,成就究竟覺,所以這是最直截了當的契理的修法。

契機是“普被三根,齊收凡聖。”一切上中下根,都能夠依淨土法門而得解脫。“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好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觀無量壽經》上麵說,乃至於五逆十惡,因緣殊勝,能夠遇到淨土法門,自己具足信願行,乃至於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

所以楊仁山居士在他所改的《佛教三字經》上說:“觀經語,最驚人,許五逆,得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是最圓滿,得度的眾生最廣的契機的法門。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皆發願往生極樂;下至五逆十惡,臨終信願念佛,亦必隨願往生。橫超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比肩。

我們一旦能夠往生極樂,皆是阿鞞跋致,那麼我們就與觀音、勢至、諸大菩薩法身大士並肩。可見淨土法門是最究竟方便,“普應群機”。

再一個方麵的契機是下手最方便,修行用功最方便。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所以祖師說,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比方說,我們持名念佛,隨時隨地可修,不必遁入山林。我們不需要說,好像專門住在寺院裏麵,或者在深山裏去念佛。平時隨地可修,一切地方都可以作為我們念佛的地方,修行的地方,隨時可念,不勞閉關靜坐,一邊做事,可以一邊念佛。

如來所開示的:“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上放下,世間的事情同樣做,而且還做得更好。因為我們的心清淨,“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需要專門抽時間,“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不耽誤我們世間的工作,而且今生今世就可以了生脫死。“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自覺覺他,我們同念彌陀,同生極樂,未來都做蓮池海會佛菩薩。“亦複自利利他,造福社會於當世。”而且現前我們的工作又能夠做圓滿,又能夠造福社會,又能夠莊嚴這個世間。在這個娑婆世界,以我們的清淨心去造福眾生,轉娑婆為極樂。

所以我們所學的這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真俗並照,事理雙融,凡聖齊收,心佛不二”。“不但為淨土群經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實亦此界他方,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圓證菩提之法要。”尤其是我們末法時期的凡夫眾生,要超出輪回,一定要依靠淨土法門。這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門,最容易修,成就又最快,又最高的法門。

《大日經》上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下手最方便,所以本經是最契機的法門。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上說,念佛法門是易行道,其他法門是難行道。念佛法門是最容易超出生死輪回的法門。而其他的宗派,一定要斷見思二惑,才能出三界。如禪宗、天台、賢首、唯識宗、三論宗,這些都需要斷八十八使見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才能超出三界。首先是斷八十八使見惑,我們才可以證得初果——須陀洹果。然後漸次地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成阿羅漢,超出三界。

這個淨土法門,乃至於你沒有斷一分的煩惱惑業,隻要能夠伏住見思二惑,即可了脫生死,所以淨土法門是最殊勝的。

我們知道龍樹菩薩,入龍宮取華嚴,以他超凡的記憶力,把下本的《華嚴經》十萬偈記住了,來到人間寫出來。翻譯到中國來,八十華嚴是四萬五千偈,六十華嚴是三萬六千偈,四十華嚴隻是華嚴的一品——《入法界品》。可見我們現在所讀誦的華嚴,號為經中之海,但是事實上,她隻是華嚴一海之中的一滴。

而且龍樹菩薩又造了一部大論,叫做《大不思議論》,來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在大部分都失傳了,隻留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解釋第二地菩薩境界的《十住毗婆沙論》。此論稱讚淨土是易行道,即容易成就。“餘門修行如蟻子上於高山,淨土修行如風帆揚於順水”。其他法門你要修行,好像一隻螞蟻由山腳下爬到山頂上去,要經過非常漫長的時間。

我們凡夫要修行成佛,乃至於達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那麼十信的初信位,初信位以後往上修,還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如果初信位都沒有達到,那就是法華上所說的塵點劫,非常遙遠,非常漫長,而且遇到的阻力非常地多。

“淨土修行如風帆揚於順水”,非常快,非常便捷,非常安全、穩當。所以我們說她是一乘了義之法,萬善同歸之法。萬善同歸,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法,都歸於淨土法門,都歸於哪裏?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歸於真如自性。

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直接正念真如的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而且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等於圓滿具足地在修持律宗、禪宗和教下的天台、賢首、唯識、法相唯識等,這些我們都具足地在修了。為什麼呢?因為律宗主要是修佛身功德,教下是修佛語功德,禪宗修佛意功德,淨土法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名召德,圓滿地修佛的身語意功德。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說:“齊諸聖於片言,會三祇於一念。”我們於片言之間,於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頓出輪回,往生極樂,就能夠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並肩,所以“齊諸聖於片言”,這要真正有大智慧才能夠深信。“會三祇於一念”,其他法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修持的,我們現在一念,“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即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所以是萬善同歸之法。並且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之法。

其他法門,比方說號稱為經中之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她所度的是法身大士,起碼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沒有成就,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都在門外進不來,都不是得度的對象。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所以華嚴法門所度的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人都沒有份。

《妙法蓮華經》號稱為經中之王,如來開權顯實,授記弟子成佛,但是一開始也有五千退席。也就是五千比丘、五千小乘的弟子不能接受,他們就退席。

淨土法門,上中下根都能修。印光法師說:“九界眾生離此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乃至於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方諸佛離此法門,下無以廣度眾生。”所以度的對象非常廣。因為眾生的根器千差萬別,所以釋迦如來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淨土法門可以普被上中下根。《無量壽經》上麵說:“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我們看《阿彌陀經》就知道,六方佛皆出廣長舌相,稱讚淨土法門,稱讚阿彌陀佛。勸他們國土的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不單單是釋迦如來說,十方諸佛都說,得到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都弘揚的法門,是淨土法門,勸眾生往生極樂,超出輪回的殊勝法門。

普賢菩薩發願偈上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麵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事實上文殊菩薩是古佛,示現為等覺位的大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何況是我們凡夫呢?

而且釋迦如來在《觀佛三昧海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勸他的父王——淨飯王,修淨土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釋迦佛報父恩,所說的法門一定是最妙的,下手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就是淨土法門。沒有教他參禪,也沒有教他持咒,也沒有教他去學教,就教他修淨土法門。

《觀無量壽佛經》後麵所說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並且《觀無量壽佛經》廣應群機,恩德最深的還是我們凡夫眾生。所以《大集經》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修其他法門都不容易成就。

參禪不是容易成就的事情。蓮池大師說,在禪堂裏麵開悟的人,要“三朝天子福,七世狀元才”。三輩子能夠做皇帝這麼大的福報,七輩子考中狀元這麼大的智慧,才有機會,才有可能在禪堂之中參禪開悟。所以《證道歌》上說:“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永嘉大師說,他多生多劫都在修,都在參禪,不是今生出家坐禪堂,然後就開悟了,不是這樣的。

末法時期,眾生的福慧都很淺薄,垢障很深重,唯有依靠淨土法門,這個最殊勝方便究竟的法門,憑信願持名就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圓證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畢竟不退,這樣一生成佛。如果我們離開這個微妙法門,凡夫眾生要想渡過生死的業海,登彼岸,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兩土導師湣念我等,開此淨土法門。娑婆、極樂,兩土的導師,釋迦如來和阿彌陀佛憐湣我等業深障重的凡夫,所以開最究竟的淨土法門,妙顯苦樂。對於娑婆的苦,極樂的樂,開示我們“此大火聚,彼清涼池”。

娑婆世界是三界火宅,無有安樂。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眾苦逼迫,內受種種欲望的驅使,外受六塵的誘惑,內外交煎,眾苦煎迫,煩惱障重。我們所得到的這種樂,凡夫所以為的樂,事實上都是苦。樂受有壞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眾苦煎迫,所以如大火聚。

佛在經典上打了一個比方說,凡夫所認為的這種五欲之樂,好像一個人有皮膚病,很癢,拿手去摳癢,暫時止住了,暫時不癢了,他就認為很樂了。但是與其這樣,最好幹脆沒有皮膚病。所以這種樂不是樂,隻是痛苦暫時止息,我們就稱之為樂。好像我們在一個痛苦的深淵之中,暫時出離,離開一個,還沒有墮到第二個苦的深坑之中,那麼這種暫時的止息,凡夫以為是樂,事實上都是苦。

“彼清涼池”。寶蓮在前,刀山在後,自然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我們能夠求生極樂,將來九品蓮花為父母。我們現在信佛,念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之中,就有一朵蓮花盛開是屬於我們的,每一個人一朵蓮花。我們信心具足,將來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就持這七寶蓮台來迎接。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是指我們內心的般若智慧心花開,見自性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覺,成今始覺,而證得究竟覺。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頓悟此心本來平等,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所以此法門非常微妙,非常妙是怎麼樣?由有念而入無念。禪宗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那我們如何達到無念的境界呢?無念不是沒有念頭,無者無諸塵勞之相,念者念真如自性。於一切境界心不染著,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是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而是念念無住。

如何達到無念境界?淨土法門的妙處就是說,我們不要做很多東西,就念一句名號,就是至誠懇切,老老實實一直念下去。由有念入無念,漸漸地我們就能夠根塵脫落,頓悟本來。

所以《念佛三昧》說:“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而無念”,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時間,念而無念,無諸塵勞之念。“無念而念”,我們心空境寂,內無能念的心,外無所念的佛,這個時間,而一句佛號又曆曆分明,這一句佛號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本體,所以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善巧方便,求生極樂,事實上我們是證入無生法忍。證入無生法忍以後,我們知道怎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淨土的依報正報莊嚴,都是我的自性,都是我的真心,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所以唐朝時候,韓國的元曉法師說:“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

阿彌陀佛的悲願,最關切的是業深障重的凡夫,也可見淨土宗的妙處,首為凡夫得度,為了幫助凡夫眾生超出生死輪回。所以她所度的眾生,根機是上中下根都能普被。

有沒有人對這個淨土法門他沒有份呢?還是有。蓮池大師說,什麼人沒有份呢?此法門這麼方便,又容易成就,但是還是有人沒有份,不信的人就沒有份。

隻要你肯信,肯發願,肯依照修行,人人有份,這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徑登四土。”其他法門要修行,要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很難,要修定,要有禪定的功夫。定是能否解脫的樞紐,這個定的層次,是一層一層往上提升的。

我們說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離生喜樂地定,定生喜樂地定,離喜妙樂地定和舍念清淨地定,這是四禪。初禪,乃至於四禪。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這是色界的十八層天。往上還有無色界的四層天,無色界的四種定——空無邊處地定,識無邊處地定,無所有處地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地定。

但是,“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乃至於你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地定,生到這個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仍然還有生死輪回。所以,其他的法門要成就的話,在這個上麵還要再修一個第九次第定——受想滅盡定,才能超越三界。是次第往上修,一層一層往上修。

淨土法門是怎樣?“橫超三界”。打個比方,一根竹子有九節,一條蟲子由最下麵開始鑽起,一節一節鑽空,然後鑽到頂上來,才能跑出去,這就很難。那麼淨土法門呢?她是“橫超三界”,一條蟲子在這個竹子之中,它不是往上跑,它往邊上跑,往旁邊鑽,鑽一個洞它就出去了,“橫超三界”,很快,所以我們依靠淨土法門了脫生死,而且圓生四土。

我們修其他法門要成就禪定,不容易。淨土法門不需要得定,不需要斷見思惑,你隻要念佛成片,隻要伏住見思惑,見思惑不起現行,就可以帶業往生。所以我們修其他法門,好像平民之子,好像老百姓的兒子去考試,中秀才,中舉人,中狀元,一級一級考,考了以後做縣長,做市長,做省長,然後做宰相。那淨土法門呢?就如太子,他生下來就可以繼承王位,不需要一層一層往上升。可見此法門非常殊勝。

“徑登四土”,我們如果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我們隻要能夠生到凡聖同居淨土,那麼上三土:方便有餘淨土,實報莊嚴淨土和常寂光淨土,我們一生一切生。

三十七道品裏麵所說的五根五力,五根——信根、精進根、正念根和定根、慧根,不要看不起這個小乘的三十七道品,事實上一切佛法都在其中。五根我們真正地修好了,不要說你修好五根,就是修好前三根——信生根了、精進生根了、正念生根了,我們就能夠怎樣?就能夠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我們正念生根,能夠一直持這句阿彌陀佛,就能夠念佛成片,能夠伏住煩惱,不打妄想了,那我們一定決定生極樂。生什麼土?凡聖同居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