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境遇不佳者,當做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複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誌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開示》
什麼是煩惱?能擾亂眾生身心,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或叫做煩惱,他是障道的因緣、修道的絆腳石。覺悟佛道的正智叫菩提。
煩惱與菩提非一而一。非一:煩惱是苦,菩提是樂,苦非樂故;煩惱是暗,菩提是明,暗非明故;菩提是清淨真心,煩惱是業識妄心,所以不可輕將煩惱菩提一語,當做煩惱即菩提解。這樣容易產生貢高我慢的心,不屑事修。是一:煩惱與菩提其實不出一心。會用,煩惱轉為菩提,若不會用,菩提變成煩惱。以冰水為喻,煩惱是冰,菩提是水,冰水不二,本來是一體的,遇冷則水成冰,遇熱則冰化水。換句話說,就是有煩惱,菩提水成煩惱冰──無明;無煩惱,煩惱冰化菩提水──智慧。所以說煩惱菩提全操持在自心。如果這一點不明確,則終日被煩惱所轉,而忘卻了自己的真如本性,良可悲矣!
為什麼有煩惱?這是由無明、妄想、執著所產生的,隻要我們貪嗔癡三毒的業識心沒有除盡,它就會產生煩惱。如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一旦沒有達到目的,便火冒三丈,嗔恨心來了,身心也就不自在了,這就是煩惱。煩惱有多少?八萬四千,這個數字是形容多的意思,其實煩惱何止是八萬四千,可以說時時有煩惱,事事有煩惱,不順心的都叫煩惱。“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見煩惱是伴隨人的一生的,人就是在這長夜漫漫中被煩惱煎熬和壓迫著。佛為了慈憫眾生,使眾生轉識成智、離苦得樂,而施與種種除煩惱的方法,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病,佛有八萬四千種方藥”。每一種方藥是對治一種煩惱病的,眾生有貪嗔癡,佛法有戒定慧,它是醫治貪嗔癡的特效藥,因為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起即心止念絕,私欲斷荊到了這種境界,就沒有煩惱了,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
煩惱雖然是苦、是暗、是識,但無有煩惱不成菩提,何以故?菩提是覺心,煩惱是啟發覺心的善知識。有苦才思離苦;處暗方求光明。唯有煩惱,故生厭離煩惱之心。劍不磨,則不利;玉不琢,不成器。人無艱苦卓絕之逆行,何能創濟世利人之功業,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因此,說煩惱即菩提,倒不如說轉煩惱為菩提更為妥切。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把逆境界盡情看做真實受益之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隻有這樣,才能轉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離苦得樂。
──傳開法師《傳開大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