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淡泊簡單就好(1 / 1)

有的人不僅圖享受,還追逐時尚流行、虛榮、奢侈,這種人生無不就是為了一個“貪”字。可知道,無明煩惱往往就在日常生活中累積,所以每個人應該自我調整好心態,守持簡單淡泊的生活,身心才能清淨,也是最健康。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佛典雲:“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一切唯心造。有人出門還隨身攜帶被子、枕頭,隻因為“不習慣”,這也是執著己有與他有。試想:一個人躺臥能占多少空間?休息隻不過是為了調養生息、恢複體力,不必有過多的希求與欲念。

曾有則新聞:一位獨居洞中數十年的人,媒體稱他為“野人”,但他也是普通人,隻是住所完全沒有現代文明的設備,進出住所僅靠一條鐵鏈上下。洞中鼠蟲悠哉來去,他覺得這很自然,人鼠也共處得很好,生活樂在其中。這就是常說的“知足常樂”。

一般人常因虛榮心起,貪著執迷,物質再多也無法滿足,心靈實苦;回歸淡泊簡單的生活,知足者雖貧而富。

古時有個村落背山麵海,村中男人都靠打獵捕魚維持家計,婦女們則卑順地照顧家庭、服侍丈夫。佛陀覺得他們這樣的生活,不但造作惡業不自知,而且毫無生趣,於是便到村落說法。

佛陀一走進村落,無論是卑順的婦女或自大狂妄的男人,都被佛陀莊嚴柔和的氣度所感化,靜靜地聆聽佛陀演講殺生的罪業與六道輪回。

佛陀教示眾生,不殺為仁,慎言守心,是處不死,所適無患。履仁行慈、博愛濟眾,福常隨身,臥安覺安。天護仁愛,在所得利。

意思是,培養內心仁德的第一步就是不殺生,平時說話要很謹慎,不要動輒粗言鄙語,心中要有愛,若能如此,生活就可以適心如意無煩惱。一切行動以仁德、慈悲、博愛為原則,愛護萬物,尊重生命,能博愛濟物,這份福永遠都在身邊,自然睡在何處、住在哪裏都一樣。上天總是保護具仁愛的人,無論如何,有仁愛的人終能得到利益。

村民都心開意解而歡喜地接受佛陀的教法,棄漁獵而遷居農耕,一樣生活安定,而且更加和睦。

現代生活很便利,究竟還要希求多好?有的人不僅圖享受,還追逐時尚流行、虛榮、奢侈,這種人生無不就是為了一個“貪”字。可知道,無明煩惱往往就在日常生活中累積,所以每個人應該自我調整好心態,守持簡單淡泊的生活,身心才能清淨,也是最健康。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開示》

幸福的生活,完全可以從簡單的物質條件中獲得,因為人類的基本生存實在是所需無多。衣食住行就其原始意義而言,隻具有簡單的功用:食物是為了充饑;服裝是為了避寒;房屋是為了休息;交通工具是為了代步。人類的需求本也不難滿足:當我們饑餓的時候,吃什麼都有滋味;當我們瞌睡的時候,睡在哪裏都香甜……

為什麼今天的人會有那麼多要求?生活中的許多需要,與其說是生存的需要,還不如說是社會使得我們產生的需要。人類的欲望正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滋潤下,在豐富的物質條件的刺激下,無限地增長著。而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又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煩惱和痛苦。所以,東西方的聖哲們,都普遍告誡我們要少欲知足。

遵循簡單自然的生活原則,可以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更為單純;使我們不必將所有的時間用來為物欲奔忙,從而享有生命的閑暇。遵循簡單自然的生活原則,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保護地球有限的資源;使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減少由激烈的社會競爭所帶來的犯罪現象,乃至世界戰爭。

──濟群法師《生命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