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體會。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話,更是叫人頭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之話了。
不過,當你經過深思熟慮,知道答應對方的要求將會給你或他帶來傷害時,那麼,就應該拒絕,而不要為了麵子問題,做出違心的事來,結果對雙方都無好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能獨來獨往。辦自己的事情時,有時涉及別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必須全盤衡量,把握分寸,協調好各方麵的利害關係,在爭取我們自己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傷害他人。
先苦後甜,學會讓步
生活中做事,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進行由“苦”到“甜”的比較,有時即使甜頭很小,一般的人也會感覺到滿意。
飛機晚點,最先預報晚一個小時,等一會兒又預告隻晚半小時,最後隻晚20分鍾。飛機到達時旅客都非常高興,不僅沒有抱怨,而且讚揚這家航空公司能為旅客著想,盡量按時到達。
為什麼如此呢?因為人們通常有這樣一種心理:如果原來認為很難的問題,後來較容易地解決了,心裏就會覺得異常高興;反過來,如果原來認為較容易,後來卻出乎意料的難,這時就會令人垂頭喪氣,覺得不痛快。
“先苦後甜”的策略,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特點。這一策略在競爭中常常十分奏效。這種商業談判中經常運用的策略,基於同一事物的價值,在具體運用上因人而異。
談判中運用先苦後甜策略的具體方式很多,例如在給談判對手提出比較苛刻的條件後,又在談判過程中給對手提供美好的、令人難忘的款待,恰到好處地略施小恩小惠,贈送適當的禮品,陪同談判對手觀光旅遊等,都是可以視對方的興趣愛好而采用的。
有家公司想買另一家公司的材料,買方想要賣方在價格上給些折扣,但又估計自己如果不在數量上做相應讓步,對方恐怕難以接受這個要求。於是,他運用了“先苦後甜”的策略。在談判中,除價格外,他還同時在其他幾個方麵,如運輸條件、支付條件、交貨期限等,提出較為苛刻的條款,作為洽談的藍本。在針對這些條款的討價還價中,他有意讓賣方意識到,在幾項交易條件上,他都讓步。這樣,在賣方感到滿意的情況下,他提出價格折扣問題,結果沒費多少口舌,這買賣就做成了。
這裏,賣方之所以能夠接受買方的價格折扣要求,是因為賣方在價格上作讓步之前,已經從買方那裏占了不少便宜。其實,這些“讓步”是買方本來就打算給予賣方的。
先苦後甜這一策略的運用要適當,“苦”得沒分寸,對方就會覺得你缺乏誠意,就會中斷或者退出商貿活動,從而導致合作的失敗。因此在使用這一策略時應特別注意,要把握尺度,有時過猶不及,就會達不到自己的目的。
謹小慎微,處處謀劃
高明的謀劃、精妙的手筆,往往能在別人不經意之中做出文章。在別人忽略之處,采擷到成功的碩果,能從別人最絕望的地方起航,駛向別人忽略的地方。
華爾道夫旅館的那些優雅的大房間裏曾經住過許多皇族,當別人打電話過來找“國王”,華爾道夫的電話接線生一定要問“請問找哪一位國王”。但是這家旅館卻破產了,1942年,華爾道夫的股票暴跌,希爾頓決定要買下華爾道夫。當他把這個決定向希爾頓董事會宣布的時候,有人驚叫起來:“你是不是病了!花錢去買這個賠大錢的累贅?”
然而希爾頓向來相信自己的商業直覺和眼光,他說:“如果你僅僅隻看到它現在的艱難處境而不能看得更遠一點就去拒絕它,那隻能說明你是一個商業上的短視者。”但是無論他怎樣反複闡述自己的意見,希爾頓理事會的理事們都不能分享他的狂熱,他們不相信華爾道夫這個落破到如此境地的旅館還會東山再起。身為希爾頓旅館公司的董事長,沒有理事們的同意,他也不能以公司的名義買下華爾道夫。
希爾頓並沒有因此而退卻,因為他相信,擁有這樣一家旅館將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價值。他想:“我可以像20世紀30年代得克薩斯州西斯柯那樣自己買下來,然後把我的看法再推銷給那些能夠接受我的意見的人。”
於是,他開始行動了。他首先打電話給華爾街上擁有華爾道夫股票的老大。
當天下午,他走進那位老大的辦公室,要買下249042股——這是控製股的數目,並給了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當押金。
華爾道夫的股東們正為拿著一大把廉價的股票拋不出去而大傷腦筋。如今聽說希爾頓要以12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他們欣喜若狂——終於可以甩掉這個“爛包袱”了……
幾天後。華爾道夫旅館便改名為“希爾頓”。以後的日子華爾道夫究竟給希爾頓帶來了多少榮譽和財富,不用去揣測,看看希爾頓頭上那頂“世界旅店大王”的桂冠便再清楚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