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關於“附”的思考(3)(3 / 3)

夏天,在一家中國農貿市場,一個賣西瓜的攤販手拿一把小刀,在瓜皮上劃出一些圖案,刻上“雙喜”、“壽”、“福”、“祝您快樂”等字樣,這樣一來,西瓜賣得很快。這雖是一個小小的創意,但其方式是值得借鑒的。

隻要時常留意,生意上的創新往往隻需要靈機一動。

新觀念的創造

在企業的人、財、物、信息等的管理問題上,企業家作出新的態度改變和認識視角轉變,往往是企業獲得生機的契機,是新觀念的創造。

創立於1959年的日本京陶公司起初毫不起眼,但最近該公司在日本一家權威經濟雜誌主辦的5次“日本人最佩服的企業”活動中4次榜上有名。其中,該公司創始人賀津稻盛在管理上的創新功不可沒。他為了鼓勵員工不斷創新,時常提醒員工不要被傳統的思維方式所限製,要時時注意創新。為了培養團隊精神,他要求年輕未婚的員工住集體宿舍,每天早上還要求員工整齊列隊,進行早點名和訓話,以培養員工的集體主義觀念,正是這種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管理方法使京陶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

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往往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和觀念轉變,切不可小視。

新態度的創造

在企業興旺發達時努力鑽研創新理論,結合企業實際,思考有關的理論問題並指導自身的實踐,這是企業家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新態度的創造。

當今著名的全球第七大個人電腦公司——宏基電腦公司的總裁施振榮就是這樣的典型。20年前,他創業時的隊伍僅有7人,如今的年營業額達到1500億新台幣,作為一個經營電子產品企業的企業家,施振榮時刻不忘思考有關的理論問題,最有名的“宏基一二三理論”就是他刻意求新、勤於思考的產物。一般的企業主在實行資源配置時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其次是股東的利益,最後才是顧客和員工的利益。施振榮卻用反向思考法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將利益的先後順序定位為,第一是顧客,第二是員工,第三是股東。這就是施振榮的“宏基一二三理論”。其理由是:企業的價值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是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了提高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必須要有高素質的員工;因此企業必須照顧員工,公司經營成功,利潤自然回饋給公司。施振榮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種新穎的想法和做法促進了宏基事業的發展。

企業家的創新也有賴於對理論的思考與分析。

上述各類創新是一個層級推進、交叉變幻的係統,是一個方方麵麵、時時刻刻都在呼喚改革的領域。它不僅是一種創新行為,更是一個企業家一刻也不必在心底裏消逝的心理情結。沒有銳意改革的創新精神,企業家無法燃起奮鬥和改革的激情,企業的進步也無從談起。

創新的要求

沒有人天生就是科學家、大元帥、企業家,人類的一切知識和智慧都需要培養,人類的一切情感和思想都需要滋養。作為時代的弄潮兒,青年人不僅要意識到創新精神的意義和內涵,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

美國有一些經營狀況非常好但鮮為人知的公司,他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的份額一般在50%至90%。霍爾曼·西蒙研究了500家這樣的公司,得出了9個共同特征,其中第5個特征是“極富革新精神”。西門子公司平均每100名員工約有10項專利,在建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費希公司平均每100名員工擁有234項專利,可以想像這些公司的企業家是如何地具有創新意識。世界級富豪保羅·蓋蒂的經營之道有8條原則,其中第4條是:“必須不斷地尋找新的方法,以改良產品及服務,求得增加生產、銷售和降低成本”。第6條是:“一定要不斷尋找新的或未開發的市場”。可見,創新在保羅·蓋蒂的經營之道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作為一種總經理必備的心理素質,創新素質無疑是可以塑造和雕琢的。對人類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現代心理學作過許多實驗,從實驗的結果看,先天的智力和知識積累,豐富的社會實踐以及科學的訓練方法是主要因素。所以,創新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智慧的開發,創新需要善於觀察和實踐,創新還需要訓練。這一切共同構成了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必由之路。中外諸多企業家和總經理們以他們的經曆詮釋和演繹了這一切。

創新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智慧的開發

在進行任何一項創新之前,我們的頭腦中總要有一些預備性的知識,頭腦把這些知識作為鋪墊或者跳板,然後才能構想出改進的物品或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為每個人頭腦中所思考的問題都受製於自己的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