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關於“附”的思考(3)(1 / 3)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自知的程度,就可以解釋許多事。幼年時,我們開始以慣用方式解釋環境,這些解釋模式深鏤在我們心田當中,好像河穀流經一片不毛之地以後的固定河道。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漸漸依循陳舊的老路,而逐漸破壞我們充份覺察此時此刻一切變化的能力。沒有自知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負起責任的。

對自己負責應包括詢問自己的基本價值。多數已出版的有關事業指導的書刊,都是探討如何達到自我滿足和自我擴充,然而,這種指引,教人怎麼“獲得”多於教人怎麼“給予”;但有趣的是,絕大部分成功的職業人,都強調對別人貢獻的重要。一家公司的董事湯姆先生,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清楚:“我一向把純然的自我追尋,看作是空洞的動機。成功固然是重要的,但為什麼追求成功呢?人們常常努力去做我們認為值得做的事,但是一個人的成功,不是隻靠自我追尋就足夠了,所以除了對所接受的覺得感激之外,還必須付出同等的回饋,才是可貴的。”湯姆先生又說:“我把我的事業當作是一個服務人群的途徑,在我權力和地位日益升高之際,這一點對我也益加重要。世上總需要一些人努力作一番積極的表現,但是也有很多人卻什麼也不給予。”職業人一定不可不去發現自己透過工作能對他人作何種的奉獻。

我們能不能學習對自己的事業更負責一點呢?答案是“可以,但是……”第一步是要明白這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誠如你要學習英文的話,你一定了解,必須花費好幾年的研讀,你才能運用自如。對你個人的事業負責,就和學習語言一樣嚴格,而且你還得為學習和努力許下同等的承諾。

有效掌握你自己,固然非常重要,但了解這一點卻不容易。照料嚴重病患的人,就最能了解自我掌握的可貴和重要。例如,道格拉斯·貝德(DouglasBader)在二次大戰之前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失兩腿,他躺在醫院裏呈半昏迷狀態,痛得不得了,但還微微聽到兩名護士在說話。其中一名說:“小聲一點,這裏有個可憐的人快死了。”聽了這話,貝德決意不死。後來,他有了驚人的複元成績,而且再度擔任戰鬥機駕駛員時,表現得十分出色,有一次甚至從德國戰俘營中逃脫——盡管他用的是兩條假肢。意誌力使道格拉斯·貝德造成了生與死的差別。此外還有很多例子顯示了個人選擇和決心的重要性。根據阿克特伯醫師(Dr.JeanneAchterberg)1984年所作的研究報告,抗癌成功者都有一些正麵的心理特質,這些特質包括:拒絕放棄希望、拒絕扮演病人角色、隨時準備接受新觀念等。他們對自己永遠具有強烈的信心。阿克特伯醫師即如此說:“這些人拒絕壞消息,他們拒絕相信自己的疾病;我想他並不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許多調查也反映了我們是決定者的事實。即使是在不知不覺狀況中的個人決定,也往往比我們通常所知的,更能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高血壓患者需要內在動力以控製自己的血壓,職業人則需要認識他們的決定,對一生幸福的影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我們對自己的知覺意識,發展我們決斷的潛力。

這不是理想,也並非不切實際,不少人因為日益認識自己的欲望,而改變了一生。例如,身為電腦程序設計師的阿偉,寧可放棄自己的高薪職業,改讀藝術,他說:“我迫切想做有長遠價值的事,我決定改變整個人生方向,是經過無數痛心與悲傷才決定的。”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徹底的改變是人人都清楚感覺得到的,他們在一種生活形態中已經過了很久,所以改變無疑對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刺激。一位記者老榮解釋:“我的嗜好是園藝,我花了兩年時間規劃我的庭園,結果十分驚人。我很樂意當一名專業園藝家,但我很害怕做這種遽然的變動。”

有犀利的眼光

我們不該把事業當做是理論的練習,我們必須作出大膽、甚至狂妄的決定。“你是決策者”這個簡單但深奧的訊息是基礎。我們生而為人,不論了解與否,都須做改造我們生活的重大選擇,如果我們不能了解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自己一生的道理,就會缺乏意誌力去塑造一項適合我們個人希望、需要和能力的事業。

瑞克先生,一位成功的業務主管,他用非常生動的方式,說明了這一點:“我學會了無論碰到如何棘手的情況,都能撐下去的技巧,其秘訣就是:從情況中超脫,做直升機式的鳥瞰。如果像迷宮中的老鼠那樣亂竄,任何人也不能夠成就一番不凡的事業。眼光即一切。”成功的職業人,似乎都能站到機會的外側,然後巧妙地作個人決定。隻是,不論做何選擇,事業人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正麵態度,努力開發每一種狀況。

責任落在每個人肩上,這個基本原則是所有對事業提供建議的人的共同見解。麗莎是一位事業顧問,服務於一家雇用七百名員工的公司,她說:“時常有人來找我,問我一個現實問題:‘公司未來打算做什麼來幫助我發展事業?’我隻能回答:‘什麼也不做。’公司實在不會幫助任何人發展事業——除非他碰巧是董事長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