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關於“附”的思考(2)(3 / 3)

相比較於擁有穩定工作的羅娜和邁克爾來說,傑爾遜的例子是更令人欽羨的。讓我們來仔細察看他為自己安排的方式。首先,他設法找出自己的動機,然後去找適合自己的特殊環境,接著,他運用全部的計謀和機智,尋求一個門路進入他選定的工作環境。傑爾遜的清晰頭腦和堅定毅力,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他一開始就必須麵臨著違逆父母決定的困擾。如今,他在一家大公司負責許多保安合同,覺得“非常滿意”;但是他也如此表示:“日後我可能會想再尋找新的挑戰。”

傑爾遜的經曆,無異是對所謂的“成功”給予一個注釋,那就是他所追尋的,是一個可以應用自身的才能、可以給予自己刺激和報償的工作。像傑爾遜這類的人,就是全憑自己尋找機會,自己“擲下骰子”去尋求目標。用本書的術語來形容,此種人是屬於“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至於那些自認為目前事業“不順遂”的人又如何呢?滿是抱怨他們覺得自己是惡劣環境下的犧牲者,他們的願望和需求都未獲滿足,而他們也無法使心中的願望變成事實。他們的期望和需求,與他們實際所能完成的兩者間的鴻溝,變成了挫敗的來源,而這種挫敗感,又會轉變成一種幻滅和譏諷。

拒絕“謙虛”

事業失敗的故事證明,人有必要把抱負穩固地植根於現實當中。一名現年二十七歲,與父母住在倫敦南區的女職員蜜雪兒,她原本極盼望能夠成為女演員,結果卻一直沒有進入此行。她的房間塞滿討論戲劇、劇場的書;牆上貼滿代表好萊塢偉大傳奇人物的海報;對於閱讀有關明星生活的文章,其熱衷和程度自是不在話下。她說:“我痛恨辦公室工作,但我沒有別的選擇。我是失敗了,但我已泥足深陷,我徹頭徹尾都感到遭遇挫折”

蜜雪兒的父母和朋友,隻把她的野心看成是瘋狂、根本不可能達成的幻想。於是,她的文書工作,就變成她傾注生活上各種不滿的容器。她猜想,也許她樂於做個失敗者,並且在一無成就當中找尋錯誤的滿足。這個例子當中具有意義的是,蜜雪兒自認她的事業“一敗塗地”(這是她的話,不是別人的話),她一直沒有:

找出自己真正希望、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發掘自己真正的長處、短處和弱點。

有係統地發展她的長處。

努力克服弱點。

運用計策尋找機會。

全心全力追求成功。

協調希望與現實。

完全依賴自己的能力。

有資料強烈地顯示,凡是把自己的事業列為成績平平或不成功的人,都是早就把成功的理由,置於他們的控製力之外的人。結論十分明顯:這些人覺得他們是環境的犧牲者。我漸漸相信,這種“犧牲者”的心態,是導致不滿足事業的最常見因素。

人們給自己下定義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自我觀”),對於從個人角度去解釋“成”與“敗”非常重要。而人給自己下定義當然是很主觀的,各種態度差別極大;有的人根本上覺得自己積極自信,而有的人卻完全無法看重自己。“自我觀”對事業行為的各個層麵有深刻的影響,它甚至影響身體的健康情形和社交關係。多數人,好像都不清楚他們自我觀的特性,而自認為他們的價值觀和看法是全然客觀的。

保護傘下出不了勝者

有人觀察了許多人的職業經曆之後,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意念,想避免為自己的命運負完全責任,那麼他的自我觀,就會對他的事業掌握產生反作用。其中原因可能是,我們有許多人都渴望被保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期待家庭、占星術、宗教、政府、社區領導人或常見的幻想,來指引我們過一生。如果撇開投注於上述這些項目的信心和依賴,我們便找不到別的證據以說明人在成長的同時,又依賴別人照顧他們的理由了。我們必須不斷成長,並且掌握自我,這是贏取勝利的惟一道路。反之,我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勢必遭受失敗。

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是平白獲得事業成功的,盡管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穩定和機會,它們卻不能給人滿足。有一位英國商船帝國的繼承人,卻選擇研究非洲齧齒動物來滿足自我從中可以看出,成功的事業,是個人以希望、追求、明察、多方發展的能力、實際考慮現實、長期計劃和個人的勤勉等因素為基礎,斷然作個人決定的成果。

我們可以從這裏獲得什麼結論?似乎隻有一個: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就得付出代價。這話的意思是你必須願意——而且也能夠——自己負起責任。“責任”是一個關鍵性的觀念,《簡明牛津辭典》將“負責”(responsib1e)定義為“有責任的、能做合理行為、可靠、值得信賴、有良好信用及聲譽的。”

為什麼這麼多受訪者,覺得無法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呢?他們環顧四周,結果找到盧梭的至理名言:“人生而自由,但他卻處處受縛。”我聽見許多人抱怨政府失敗。顯然,負責的能力不是自動產生的,這種能力必須從學習中求得。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