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事業有成者似乎都是不為人們所接受的“另類”,因為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很多都是別人不能理解的,他們的遠大目標在別人看來隻是天方夜譚。於是,他們總會有來自別人的種種質疑和冷嘲熱諷,甚至被看成是“異想天開的瘋子”、“狂人”。但是,卓越者從來不會氣餒,從來不會因為來自外界的壓力而停滯不前。相反,他們一旦認準了方向和目標,就沒有什麼可以能夠阻攔他們奮勇前進的了,對任何不相關的東西他們都會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當然,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他們事先對自己有很明確的規劃。正因為有了堅定的目標和偉大的夢想,所以能夠很好地把握自己,知道安於平庸是人生最大的敵人,去追求卓越變得更強大,走得更遠,直到獲得成功。
都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人生的方向;沒有方向,就盲目地生活。每一個人首先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自我可行的人生目標和要求。這樣,才能對自己的行動和作為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和規範,才能感覺到自己有事可做、有事可為;順著這個目標和要求做下去,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方向,能感受到踏踏實實的生活。
不要被遙遠的未來嚇倒
人們常常為自己心中目標的遙遠感到痛苦和沮喪,似乎自己這一輩子都接近不了成功。事實上,任何理想的實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同樣的,任何付出都不會沒有收獲,隻要不失望,不半途而廢,就有成功的那一天。隻是在堅持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用輕鬆而不是壓抑的心情去接近我們的目標。
美國專欄作家威廉·科貝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數十年之後,我們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觸摸到數十年後的那個目標,其間的距離,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快樂的心態去完成呢?”這番話就是他自己的心路曆程。
很多年前,年輕的威廉·科貝特辭掉了報社的工作,一頭紮進創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鴻篇巨製”卻一直寫不出來,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絕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得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朋友聽了後,對他說:“咱們走路去我家好嗎?”“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幾個小時。”朋友見他退縮,便改口說:“咱們就到前麵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帶他到射擊遊藝場觀看射擊,到動物園觀看猴子。他們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朋友的家裏。幾個小時走下來,他們都沒有感到一點累。
在朋友家裏,威廉·科貝特聽到了讓他終身難忘的一席話:“今天走的路,你要記在心裏,無論你與目標之間有多遠,都要學會輕鬆地走路。隻有這樣,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才不會感到煩悶,才不會被遙遠的未來嚇倒。”
這番話,改變了威廉·科貝特的創作態度。他不再把創作看做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輕鬆的創作過程中,盡情地享受創作的快樂。不知不覺間,他寫出了《莫德》、《交際》等一係列名篇佳作,成為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
生活就是這樣,如果能以一種豁達開朗、樂觀向上的心態去構築每一天,那麼日子就會變得燦爛而光明。反之,如果一味囿於憂傷、怨艾的樊籠,就看不見燦爛和光明了。長此下去,不僅可能會喪失對美好生活的信念,以及為信念而努力拚搏的勇氣,而且還可能永遠體會不到那些構成我們生命之鏈的、最近最真的細碎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自己很遙遠,這就像一個有關三隻鍾的寓言故事中所說的: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舊鍾當中。兩隻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 200萬次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啊!3 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隻要每秒滴答著擺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鍾“滴答”著擺一下,不知不覺一年多過去了,它真的擺了3 200萬次。
每個人都渴望夢想成真,但成功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而倦怠和不自信經常會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或者說,人生中最多的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往往是因為倦怠而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稍微具有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許會少許多懊悔和惋惜,或者,就像那隻小鍾一樣,每秒滴答一下,不去想以後的事,不去想一年甚至一個月之後的事,隻要想著今天自己要做什麼,明天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努力去完成就足夠了。這樣,成功的喜悅也會浸潤我們的心田。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