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加工工藝技術知識(1 / 3)

一、全麵理解設計意圖

對玉石的選用、審料、造型設計之後就該雕琢了,“玉不琢,不成器”。玉器的雕琢是在造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設計者先將構思成熟的設計造型,用筆墨或朱色勾畫落實到玉石原料上,這叫“落墨”。落墨自然勾畫在產品的正麵,需要說明的是,正麵不一定是平麵。既然勾畫的麵不平整,那麼在勾畫時就要正確掌握“視點”問題。勾畫的形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都應該在一個視點上完成,隻有這樣才能勾畫出正確的設計形象。讓製作者能清晰地看出產品的整體造型,以便在製作中恰當地去掉餘料。

落墨也叫畫活,畫活時應注意看準原料的最高點、最寬點,找準中軸線、平底線,量好尺寸,卡好各部位的比例。善於結合原料表麵的起伏去運筆,按從頭到尾、從前到後、由裏到外的順序,勾畫出大的輪廓。

有俏色的產品,一般是在找準俏色的位置、色質、大小後,先在料上把這些色區圈起來。在打好腹稿的基礎上,以這些俏色的部位為前提,規劃其他部位和整體形象的比例。這樣就能使基本色、俏色和整體造型協調一致,從而產生和內容相結合的藝術形式美。

對玉石中的瑕疵、髒綹應運用剜髒遮綹的規律,想方設法處理好。首先弄清髒和綹的位置、性質等,然後確定是剜還是遮。對於髒能巧妙地利用它或是藝術的裝點它就更好;至於遮綹,是將浮現在玉石上的淺顯綹紋,巧妙地與題材、形象所需要的紋樣、圖案相吻合,在利用中,將其掩飾或藏在不明顯的地方。

製作者應全麵理解設計意圖,確定設計造型在玉料中的實際位置。勾樣畫活隻能在玉石的表麵進行,因而很難準確無誤地表示出設計造型的空間位置。為此,製作者必須從玉料的正麵、側麵、俯視麵來把握設計造型的實際位置。如果能夠正確定出設計造型在原料中的實際位置,那麼就能夠確定出符合自己習慣的加工餘量。這樣,就能夠做到,對哪些部位的加工應該“吃線”,對哪些部位的加工應該“放線”,哪些部位應該推多深,哪些部位應該扭轉等,都心中有數。

二、出坯工藝

出坯,就是按照設計造型,在玉石原料上利用各種雕琢工具去掉餘料,留下玉器設計造型的雛形,這一過程就叫出坯。

(一)出坯使用的工具

出坯使用的工具有鍘鉈、鏨鉈、軋鉈,有時還需要筒鑽、衝鉈等工具。

(二)出坯使用工具的方法

出坯使用工具的方法包括鍘、剽、扣、劃、鑽、衝軋等。

“鍘”是借用鍘刀切物之意,這裏是作為動詞使用。鍘與鉈合在一起,成為切玉切石的專用圓盤工具——鍘鉈。鍘鉈有大型的(1000mm以上),有小型的(200~500mm)。依據造型的需要,使用大鍘鉈或小鍘鉈。因此鍘即是切;剽是指切去棱角或邊沿;扣是挖取中間的一部分;劃是鍘(切)一定深度的重複的動作。

鏨鉈的使用和鍘鉈基本相似,也是用來切、剽、扣、劃剔除餘料,隻是使用的範圍小,工程的規模小。這是用鍘鉈不方便的時候或是用鍘鉈切不到的地方,才使用鏨鉈繼續推活出坯。鑽是在出坯時需要打洞的地方才使用。衝則是扣、劃過後,料坯不平整,有麻茬需要做平時,就用衝鉈將其衝平。

(三)出坯的方法和步驟

玉雕設計造型在製作中被逐步確立,是玉雕人員多次雕刻加工的結果。在這雕刻加工的過程中餘料不斷地減少,使玉料的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並且一步步地接近我們所期望的藝術造型。隨著雕刻的進展程度,製作者的工藝目標也在隨之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不同的目標,作為劃分工藝步驟的依據。

1.切塊分麵

切塊分麵又叫“去大料”或“去荒料”。切塊分麵其實就是開料第一階段的雕刻目標。

確定玉雕造型的影像輪廓通常是用鍘鉈或鏨鉈將輪廓線以外的餘料去掉。順序是先去大塊料,後去小塊料;先去前麵料(正麵),少去或暫時不去後麵料。通過切塊,使玉雕造型能以幾何形體的方式顯現出來。

確定代表玉雕造型各部分的體積塊麵的大小形狀,確定需要扭轉的方向和各個塊麵之間的高度差別,通過分麵切塊,玉雕造型雖然還是以幾何形體的方式存在著,但其造型的空間關係已經被確立。

在切塊分麵階段,就像畫素描一樣,開始就把對象按造型結構分成大的塊麵,而“忽略”其細部。在雕刻時著重考慮幾個體積塊的空間關係,再經過切塊和分麵的加工使主要的結構和主要的動態都確定後,才能去考慮各部分的具體結構,這個方法不難掌握。

從玉雕的實際操作來看,每次用鍘鉈或鏨鉈加工過的切麵,都是一個小平麵,這許多小平麵就組合成所需要的塊麵形體,各種麵的不同方向和高度差,將決定玉雕造型的動態和節奏,也決定造型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在處理塊麵時,要求形狀準確,相對高度差合適,各部分的比例正確。

2.平底線

在造型的空間關係初步確定後,就需要進行平底。平底可以使玉雕造型的動勢符合設計要求,使玉雕坯料能擺放平穩,擺放平穩是對任何一件玉雕產品的基本要求。

3.二次畫活

二次畫活與第一次畫活不同,要求各部分的局部造型都能畫到位,準確無誤。細節不能做過多的省略。本次畫活,在掌握總體造型的前提下,以勾畫局部形象為重點。

由於經過切塊分麵和平底線,玉雕造型的空間關係已大體確立。所以我們可以在高低起伏的麵上,較準確地勾畫出符合設計意圖的雕刻符號。因為這時造型的空間透視關係已經不存在了,或是很弱化了,完全可以在相應的塊麵上畫出符合設計意圖的形象。在這一步驟中,勾畫者要善於用腦進行更加複雜的形象思維,設計造型上的細節特征、各部分的比例、銜接關係、動勢都應納入視野,進行周密思考,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設計造型的理想實現。

二次畫活可以多次進行,切塊分麵也可以多次進行,但將其納入整體進度而言,還是屬於二次畫活的範疇。規定這些步驟是讓大家養成出坯分段的習慣,用以分段製定指標,保證設計造型。

4.推軋找活

在切塊分麵的基礎上,再繼續加工就隻能用軋鉈進行磨削。軋鉈是磨玉用的較厚的圓形工具,規格也很多,有大小厚薄之分,還有平口、圓口(混口)、快口之分。快口又分內快口(後口)、外快口(前口)。後來軋鉈又演變出各種規格的針頭工具。

推軋的順序是,從上到下,先前麵(正麵)後背麵,先整體後局部。推軋的目的是調整好代表設計造型的各個相應塊麵之間的相對關係,使之更加準確,更加具體,形象更加鮮明。調整的內容主要涉及各個體積塊的形狀、朝向和各塊麵之間的銜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