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源起與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中期的萌芽階段,以“宇宙飛船”理論、“封閉循環”思路為主要代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誕生階段,以“工業生態學”、“清潔生產”理論為主要代表;90年代至今的蓬勃發展階段,以“零排放”、“物質減量化”、“生命周期評價”、“生態工業園”為代表。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國外對循環經濟的研究關注點在工業代謝,產品的生態設計,生命周期評價,某些單個產業、行業的物質循環,部分經濟模型在環境問題中應用,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手段,立法等方麵,近年來研究向縱深發展,MFA、PIOT等分析方法和工具相繼出現,生態工業園建設蓬勃發展。國內對循環經濟的討論則主要集中在外文援引,循環經濟內涵、原則、特征、意義的探討,循環經濟試點建設,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和建議等方麵,最近幾年則轉向了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LCA、物流能流分析、案例比較、工業共生的機理、模式及網絡穩定性、複雜性等方麵的探索,並開始出現針對生態脆弱區和幹旱區的循環經濟研究,一批循環經濟的試點省份、試點城市以及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建設取得了初步成就。總體來看,國內外循環經濟的研究範疇正在不斷拓展,內容更加具體,方法也更加集成,產學研結合的態勢愈加明顯。
在理論及方法上,係統論、複雜網絡理論、可持續發展、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學原理、清潔生產理論、產業生態學理論對工業循環經濟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工業代謝、生命周期評價、清潔生產審核、係統工程方法、景觀生態設計、工業係統集成、圖論等相關技術方法則是綜合應用上述理論,推動工業循環經濟建設日趨成熟完善的有效手段。
在此基礎上,本書認為,工業循環經濟主張物盡其用,通過經濟活動本身消化工業領域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消耗問題,其實是一種將資源環境納入主流經濟軌道運行的具體實踐與途徑探索,與環境科學的發展及應用密不可分。
從環境學原理的角度:工業經濟由傳統型向循環型轉變是提高人—環境和諧度的內在要求,環境多樣性的存在則為轉變過程中清潔能源、清潔工藝以及物質能量循環利用技術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與保障。傳統型工業轉向循環型工業的過程中會受到自然、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各類規律的聯合作用。當我們探索的轉變途徑取得五類規律的協同時,各類規律將成為促進目標實現的動力;如果某個規律的作用方向與我們所選擇的途徑相反,也就是規律拮抗,那成為實現目標的阻力;如果規律的作用方向偏離所選途徑,則會對目標的實現產生離心力。因此,在推進轉變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技術、投資、運行成本外,還必須注意連接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在時間、空間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以爭取規律的協同支持。
從環境經濟學原理的角度:實施工業循環經濟的出發點正是為了取得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私人解決方法和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外部性“內在化”。但是,僅僅遊離於市場外糾正外部性的效率偏差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多樣化、複雜化和區域化的環境問題。工業循環經濟通過將一家企業的廢物作為另一家企業資源的方式,成功轉換了環境資源的共有態屬性,將原先遊離於市場外的環境資源納入了主流經濟進行運營,形成了內在利益機製,從而解決了外部性問題。在其發展過程中,一些為汙染控製、節能減排、資源循環提供產品與技術谘詢的靜脈產業和環保產業也將會創造新的GDP,成為一種新興的生產力。
因此,環境學與環境經濟學原理能夠解讀工業循環經濟的產生與運行機製,可以作為工業循環經濟新的理論基礎。
本書主要以新疆為例,分析了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與現存問題。在此基礎上,定性探討了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目標、原則、思路和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工業化發展經曆了1978—1995年的全麵快速發展階段,1996—2002年的鞏固調整階段,2003年至今的加速推進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六五”和“七五”期間進行了以“加強輕工業”為重點的結構調整,“八五”和“九五”時期進行了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結構調整,“十五”以來實施了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目前,形成了以天山北坡為重點,中小城市為支點,鐵路和公路沿線為骨幹,向南北疆依次展開的工業布局體係。在國家推行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號召下,2004年開始,新疆對循環經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隨著循環經濟的逐步實施,區內工業對資源的消耗強度以及汙染的排放強度總體上有所下降,初顯成效。但是,對比國內其他地區,結合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分析,研究認為,像新疆這樣的幹旱區,在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方麵,還存在著水資源製約、市場運營程度較低且認識不足、資源消耗及汙染排放高、經費不足且實施不力、相關法規政策有待完善問題。本書也正是針對這幾個問題的解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研究認為: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目標是促使幹旱區工業係統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資源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綜合最優,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建設原則為減量化原則、循環利用原則和優先確保綠洲發展空間原則;建設模式分為三層——企業小循環的微觀層麵模式、生態工業園的中觀層麵模式、綠洲區域協調的宏觀層麵模式;建設思路為“一個綜合、兩類循環、兩個體係”。
其中,“一個綜合”是指幹旱區的工業循環經濟建設需要運用多學科綜合研究。幹旱區幅員遼闊,自然地理、資源稟賦以及曆史人文因素在各行政區域不盡相同,想通過循環經濟實現跨躍式發展,工業格局的重新界定十分必要。建議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的基礎上,通過功能區環境承載能力及工業適宜性分析,結合各地區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區域分異、整體協調、係統整合、確保綠洲發展空間為原則對當地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格局進行統籌規劃,劃分出優化區、重點區和限製區,並在此基礎上對各功能區未來的支柱行業、重點行業進行科學的縱向主導產業鏈與橫向耦合共生產業鏈設計。
“兩類循環”是指幹旱區的工業生產需實現產業循環組合與資源循環利用。第一類循環——產業循環組合,既包含工業內部行業間的小循環組合,也涵蓋工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大循環組合,這是拉長產業鏈條,增強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重要措施。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幹旱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約束因子。《中國水資源報告》及《新疆統計年鑒》的數據表明:2006年,新疆農業用水比例高達97.5%,分別比全國及西北五省平均水平高出35.6和22.5個百分點,而農業單位水耗產生的GDP卻隻有工業的0.77%,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工業用水短缺與農業用水低效的矛盾在我國幹旱區十分明顯。筆者認為:無糧不穩,無工不富,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必須十分注重水資源配置的問題。大言之,需首先實現農業節水用於補給工業發展,而進入工業化中期後,又須多條途徑地促使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工農統籌;小言之,對於行業間的小循環,要充分考慮幹法製造與中水回用,通過清潔生產進一步節約用水。另外,組合的模式不能隻滿足於簡單的鏈,而應該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將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區域範圍的產業共生關係層層提升,整體推進產業鏈條的延長與完善。第二類循環——資源循環組合,是指在構築產業鏈循環組合的同時還要在各產業內部按“3R”原則,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廢能進行綜合利用以及資源化,再次用於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