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平麵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有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麵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或許你會問,大雁塔是如何得名,又有什麼故事呢?還是一起去看看吧。
和唐僧的關係
說到大雁塔的得名,和大唐高僧玄奘有關。相傳,玄奘在印度取經時住在一座大乘佛寺內。印度佛教分大乘、小乘兩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葷。玄奘所在的這座寺院附近有一座小乘寺。一天,小乘寺的僧人饑腸轆轆,沒有午飯可吃。
這時,一個和尚看見有大雁飛過,隨口說道:“今天我們沒飯吃,菩薩大慈大悲,一定不會忘記我們的。”話音剛落,隻見領頭的大雁折翅墜地,摔死了。僧侶們以為菩薩顯靈了,異常感動,後來全寺再也不吃肉了,改信大乘佛教。此外,僧侶們還在大雁著地處,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回到長安後,玄奘照印度“雁塔”的樣式,修建了大雁塔。不久,人們在長安薦福寺內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加以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內的塔稱做大雁塔,薦福寺塔稱做小雁塔,流傳至今。
雁塔題名
雁塔修建在慈恩寺內。慈恩寺是當時的皇家寺院,玄奘建造雁塔,是為了貯藏和保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和舍利。然而,真正讓大雁塔馳名的要數始於唐代的“雁塔題名”。原來,唐代實行科舉取士,考中進士的人會先在曲江池舉行宴會,也就是人們說的“曲江會”。隨後,這些進士會被集中到慈恩寺,並在大雁塔下題名。
隻見這些進士會在一張方格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籍貫,推選其中一人寫一篇文章,附在後麵,然後再刻在大雁塔的石碑上。為此,慈恩寺裏還專設有題名屋。由於進士科十分難考,所以唐代以及其後考中的進士,都以此為榮。像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在27歲考中進士後,來到大雁塔下題名,還寫了兩句著名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曆經風雨洗禮
如果你有幸來到西安,大雁塔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人們看到的大雁塔,並不是一開始的模樣。大雁塔最初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初建時采用的磚表土心,共五層,呈方形。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偉的佛寺。
武則天當政時,大雁塔采用青磚,改修成方形閣樓式的七層,登塔時的攀梯也改為盤道。至唐代宗大曆年間,塔又改建為十層,後由於戰亂剩下七層。明朝時期,大雁塔再次遭到破壞,所幸有人在外表加砌麵磚,給予保護,也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雁塔。有趣的是,曆史上長安曾發生過幾次大的地震,可大雁塔卻依然屹立不倒,隻是稍微有些傾斜,難怪有人稱它為中國的“比薩斜塔”,真是不簡單。
大雁塔地宮
據記載,玄奘取經歸來後,帶回大量舍利、梵文真經以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這些寶物,經朝廷批準,玄奘親自設計建造了大雁塔。可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裏,卻無人知曉。有專家認為,古塔地下一般都有地宮,大雁塔地下肯定也有千年地宮,隻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掘。不難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裏很有可能藏有稀世珍寶。
敦煌莫高窟
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50年左右傳入中國。這以後,佛教飛速發展,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最早的寺院之一。此外,比較有名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其中以莫高窟最為有名。
莫高窟地處甘肅西部戈壁沙漠上的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的第一站,這裏眾多的藝術珍品令世界驚奇。那麼,是誰發現了這座藝術寶庫,又讓它得以麵世的呢?
王道士的發現
去過敦煌的人,一定知道王圓籙。他出生在陝西,因為家鄉連年災荒,被迫外出謀生,流落到了甘肅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來到了荒涼偏僻的莫高窟,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王道士。1900年的一天,王道士正在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時,意外發現北側甬道壁上的小門,當他打開門後,發現一處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裏麵是從十六國至北宋以前的曆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從其中的有關文書推斷,藏經洞很可能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流失海外的文物
藏經洞發現後,王道士想到經文的重要性,徒步50裏前往縣城,找到當時的敦煌縣令嚴澤,並拿出藏經洞中的兩卷經文給他。誰知這個縣令糊塗無知,把兩卷經文隻當作是廢紙就此了事,此後接連幾次都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未能加以保護。
相反,藏經洞卻許多西方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以極低的價格買走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其中就有著名的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他在1907年找到王道士,說願意幫助興修道觀,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以200兩銀兩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低價購得570段敦煌文獻。現在,約1.37萬件藏品藏於大英博物館,可謂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此外,還有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他也以低價購買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
最大的美術史畫廊
直到1909年,清政府才意識到敦煌文物的重要,責令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豈知有多少文物已流失海外。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可否認的是,敦煌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壁畫的統一體,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美術史畫廊。彩塑是洞窟的主題,有浮雕、高浮雕和圓雕三種。在長1618米的石窟畫廊崖壁上,共有492個洞窟,有壁畫4.5萬平方米,塑像2415尊。壁畫以《飛天》最為引人注目,到處可見漫天飛舞的天女,現在敦煌市的城雕就是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形象。畫家以獨有的曲折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世界,展現出我國古代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偉大。
石窟寶庫
除了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中國石窟藝術的寶庫。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是北魏時期開鑿。這裏所雕鑿的佛像變化萬千,神態各異,有的高大魁梧,有的體態安詳。其中,有一主佛高16.8米,左右兩個佛在大佛的耳洞裏,堪稱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鑿刻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佛像有10萬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4米,最小的隻有2厘米。
世界第一大佛
你聽說過世界第一大佛嗎?如果你從樂山河濱“福全門”處向遠處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見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隻見他身材魁梧,對映著湍流的河水。這就是位於我國四川省樂山市東,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彙合的地方,大約距成都160千米,背靠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佛像——樂山大佛。
根據有關專家介紹,樂山大佛開始鑿刻於公元713年,曆時90年才建成。整個大佛高71米,難怪被人們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1996年,峨眉山和樂山大佛一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