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戲劇電影2(2 / 3)

那麼,口裏怎麼會噴出火花來呢?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嘴裏含著一根圓形的小管子,管子裏有鬆香粉末和沒有完全燃盡的紙灰。需要噴火的時候,外麵點燃,演員憋一口氣,往外使勁一吹,這樣就會有火花噴出來。昆曲《嫁妹》中的鍾馗,秦腔《遊西湖》中的李慧娘,京劇《青石山》中的周倉,都有口中噴火的特技表演,增強了神話色彩。其中,李慧娘被害變成鬼魂後的噴火,更表現了她對邪惡勢力的反抗精神。

收寶劍,打出手

在戲曲的角色當中,武生最需要掌握幾手絕活兒了,因為他們擅長武藝。比如,寶劍出鞘入鞘這種特技,在表演時,演員手握寶劍鞘,將寶劍甩向空中,然後倒背劍鞘,劍刃垂落,會準確地落入鞘中,劇中人武藝的高超不言而喻。有時,在對打中由一方將劍擲出,插入另一方高舉起的劍鞘中。

還有,武生在開打時所擅長的“打出手”,也是一項特殊的技藝。這又稱為“踢出手”,以劇中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同對手數人做拋、踢、接槍的對打,相互配合,形成熱烈的武打場麵。打出手多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戲中,可由三人、五人、七人、九人表演。現代舞台上,打出手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我國著名京劇表演大師關肅霜,首創了“大靠出手”的絕活兒,她能用背後大靠的靠旗,將對方扔來的長槍擋回,震驚藝壇,堪稱一絕。

變臉

有時候,戲曲特技也通過誇張的表情動作來實現。變臉是用不斷變換麵部色彩的特技,以表現人物內心極度恐懼或憤恨難平的表情。在京劇《伐子都》中,當暗箭傷人的公孫閼喝下了毒酒,藥性發作,演員就施展了“變臉”,驀然變成青臉,忽然又變成黃色,最後成了大黑臉,真實地反映劇中人物垂死掙紮的生理寫照。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小醜不醜

有這麼一句話,叫“無醜不成戲”。在川劇、京劇和昆劇等戲曲中,幾乎都有小醜登場。舞台上的醜角,沒有小生俊俏,沒有老生瀟灑,沒有武生英武,也沒有花臉粗獷,但他們總能憑著插科打諢、幽默詼諧的表演,贏得陣陣歡呼和掌聲。對於戲劇藝術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形態。所以,小醜在舞台上是貌醜人不醜,形醜心不醜,在劇中相當於“味精”,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成為備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戲曲行當。

都是白鼻子

如果仔細留意,你會發現,小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白鼻子。演員們用白色的顏料在鼻梁和眼窩間塗一個小粉塊,俗稱“豆腐塊”。這種化妝方法不是對所扮演具體人物的外形模仿,而是采用了一種美化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它首先給人一種滑稽和幽默的感覺,帶有濃厚的喜劇色彩,讓人感覺既是“醜的”,也是“美的”。從理論層麵上看,這也和戲曲藝術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的美學觀念是一致的。

看起來,似乎小醜的臉譜比常見的花臉臉譜要簡單,但每個醜角人物的小粉塊又根據性格、身份、行為、年齡等不同特征,可以畫出不同的形狀。除了白色塊外,還有勾畫成別的樣子,有的呈方塊,像豆腐幹;有的呈橢圓形,像豬腰子;有的像兩個並排的圓餅子,稱作二餅餅。各種化妝造型惹人注目,逗人發笑,再配上擠眉、弄眼等麵部動作,更清晰、生動、傳神地表現出各種人物,而且包羅很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有奸猾的小人,也有善良可親的角色。

文醜與武醜

醜角演員在表演時,運用笑料,鞭撻壞人的醜惡靈魂,揶揄各種落後現象,歌頌高尚的道德情操,亦莊亦諧,雅俗並現,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和生角一樣,醜角也分文醜、武醜等行當。文醜,常扮演花花公子、獄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例如《群英會》中的蔣幹,粉塊畫的是腰子形,表現他外表聰明,內心迂腐糊塗的文人形象;武醜,扮演的通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像綠林好漢、俠盜小偷。比如,梁山好漢時遷畫的是棗核臉,突出他的機靈,《十五貫》中的婁阿鼠,鼻梁上勾的是白老鼠,既契合了他的名字,又體現他的心狠狡詐。

不過,不管文醜或武醜,雖有善惡、身份高低之分,但在劇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劇人物,並不都是反派角色。隨著京劇逐漸發展,傳統戲中的一些醜角行當在化妝上已有很大的改變。比如《雙下山》中的小和尚、《三岔口》中的劉利華等,這些角色鼻梁上方的白色塊大大縮小,一般隻畫一個很小的白色圓點,這樣操作,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人物的正麵形象。

中西小醜有別

我們知道,在西方馬戲團中,也有小醜這種角色。那麼,兩種小醜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首先,麵部妝容有差別。你看,這名馬戲團中的小醜,他紅紅的大嘴,圓圓的鼻尖,給人第一眼感覺就很滑稽、幽默。

其次,在我國傳統戲劇中,有生、旦、淨、末、醜的角色行當。醜角排在最末位,但這並不意味著醜角不重要。在戲劇史上,就出現過許多“名醜”,如昆劇文醜楊鳴玉、京劇文醜羅壽山等。相比之下,西方的小醜沒有具體的行當,隻是單純的表演性質。再者,在戲曲表演中,小醜有劇情也有故事。而西方的小醜多采用啞劇的形式,即興表演,演出的隨意性也很大,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固定的場地。不過,他們的靈活與互動,都值得我們傳統戲曲去借鑒。

一代宗師梅蘭芳

提到京劇,幾乎無人不知。它可是十分有影響的大劇種,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稱得上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也被稱為“國粹”。不過,說到京劇表演藝術,不能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梅蘭芳。

梅蘭芳是我國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會活動家。在他的一生中,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成為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被稱為“一代宗師”。

四大名旦之首

梅蘭芳生於京劇世家,祖父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員梅巧玲。8歲時,他就開始學戲,兩年後就已登台演出。1913年,梅蘭芳來到上海,在此演出《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隨後,他在吸收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成分後,表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好戲。

梅蘭芳通過自己的實踐,繼承和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了風格獨具的“梅派”。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與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梅蘭芳成為“四大名旦”之首。

精湛的演技

梅蘭芳的表演很早就蜚聲國內外,這都得益於他精湛的演技,到16歲才起了“梅蘭芳”這個藝名。需要說明的是,京劇非常重視技巧、技術,為了練習京劇的技藝、技巧,梅蘭芳花費了很大的工夫。作為一個旦家,眼神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技藝。梅蘭芳很小時,眼皮老是耷拉著,眼睛無神,這對表演不利。為了練習傳神的眼神功,他開始學習各種扮相,無論喜怒哀樂。據說,梅蘭芳為了練眼神,就學放鴿子,把家裏的鴿子轟上天去。他手裏舉著一個大的竹竿,竹竿頂上綁著紅布條或綠布條,一種是轟鴿子往上飛的,一種是招鴿子回到自己四合院的房簷上的,這樣既練了臂力,同時又練了眼神。

此外,梅蘭芳的扇子功也極講究。在《貴妃醉酒》一戲,他借助一柄折疊扇,把楊貴妃的婀娜醉態表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有氣節的藝術家

梅蘭芳享譽中外,這不僅在於他精湛的京劇演技,還在於他凜然的民族氣節。抗戰爆發後,日偽想借梅蘭芳收買人心,幾次要他出場均遭拒絕。1938年,梅蘭芳來到香港,演出《梁紅玉》等劇,激勵人們的抗戰鬥誌。在返回上海後,梅蘭芳赴港時有一筆演出費存入當地銀行,不料這筆存款被凍結,無法取出。想到全家生活困頓,梅蘭芳隻好靠賣畫為生,他一下子畫了20多幅魚、蝦、梅、鬆。當有人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近日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20多幅畫很快被賣完了。

不久,有人提出要為梅蘭芳舉辦畫展,梅蘭芳畫了幾十幅作品,交給了主辦者。這一消息被日偽政府知道了,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來搗亂,讓一些前來參觀的群眾離開。梅蘭芳受邀來參加剪彩儀式,看到門口冷冷清清,十分納悶。當他進入大廳,發現每幅畫上都別著紙條,比如“汪主席訂購”、“岡村寧次”訂購等。梅蘭芳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把一幅幅畫變成了廢紙。這也足見他高貴的民族氣節,令人敬仰。

生旦淨醜

戲劇舞台上,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劃分,分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而梅蘭芳在京劇行當中,最擅演的是“旦”。“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因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奧斯卡金像獎

每年會有許多電影誕生,其中不乏優秀影片,可怎樣評判電影的優劣呢?很多電影機構舉辦的電影節就是對電影進行評判的一種方式,比如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等。